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制定政治计划时,你得先确定一下,你有没有一点点的政治基础,所谓政治基础,就是初高中有没有学过考过政治?或者让你说党的基本路线,你有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有的话那十月份大纲出来开始看,基本不晚,没有的话或者你为了保险,暑假就要开始了。看书主要看马哲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理解,其他背诵就可以了。至于参考资料,我主要用了大纲解析,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时事政治,肖秀荣四套题,20天20题,其实用什么无所谓,只要认真做,都会有收获,我的体会是选择题一定要有一个回顾错题的过程,不能光题海战术,最后的大题一定要背背肖四,每年都有原题出现的,不过北京改的比较严,所以自求多福。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试卷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题目,大题相对规范,然而前面的选择填空题显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自我训练明显不足。从四月起,我开始独立学习高等数学,仓促地在暑假前完成了初步自学,尝试了李永乐的全书,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答,只能浏览,心中焦急无比。暑假期间,我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基础知识,感到自己的数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几乎没在大学上过数学课、全靠自学的朋友,我强烈推荐在自学后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这真的很有帮助。务必专心听课并详细记笔记,这对梳理解题思路和理解命题角度至关重要,效果强大,让人茅塞顿开。听他人一点教诲,胜过独自苦读十年。学数学切忌只看不动手,看一百遍不如亲手做三遍。直到十一、十二月我才把全书完整地做了三遍,真题也重复练习了两次,第一次是按照考试模式,每天早上限时一套,这样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我个人仅做了大约三套模拟试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方面,3月份的时候我就把真题打印了一份,当时就是一边背单词,一边做真题,没有系统做,就当成练习,错的惨不忍睹,阅读平均错3.5个,但每做一篇真题文章,我就会仔仔细细把文章搞透,单词查清楚意思,在文章中的用法,难句弄清楚句式结构,自己把它翻译出来(有人可能觉得真题很宝贵,不能随便做,这个要看个人情况,我当时从来没用真题模拟过)。按照这种方法坚持到暑假,也有了不小提高,阅读能达到错1~2个的水平了。暑假开始准备的作文,买的朱伟的作文书,感觉这本书很水,不过也看完了,每天早上也会背一篇。暑假之后我在英语复习上没什么大的变化,就是单词还是坚持背,真题还是坚持刷,还跟原来一样,死抠每一个单词,句式。10月底的时候真题抠的差不多了,我买了一本阅读黄皮书提高版,也是当做考试严格模拟,4篇阅读尽量在72分钟完成,最多不要超过80分钟。之后的时间(10月份之后),我就一直是抠真题和阅读模拟交替进行。每天吃过晚饭的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进行写作练习,自己随机想一个大小作文题目(觉得有出题可能的),然后开始写,也是模拟成考试的样子,规定时间(大概50分钟左右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就这样一直坚持到考试。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材料科学基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形变、凝固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材料科学的理论框架。我在学习过程中,凭绘制思维导图,将各个概念串联起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
深入理解晶体结构。晶体学原理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了解不同类型的晶格、晶面指数和布拉伐格子等内容,能帮助预测和解释材料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理解点阵常数、晶胞参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性能也至关重要。我建议使用模型来辅助理解,例如制作简单的水晶模型,这样直观地看到不同晶系的区别。
再者,熟悉相图的应用。相图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工具,它预测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材料的相态变化。我习惯凭做大量的练习题来理解和运用相图,尤其是理解三元相图,这是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至于扩散和形变,这两个部分涉及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理解扩散机制,如Fick定律和扩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形变的弹性、塑性及韧性等方面的知识,需结合实验和实例来深化理解。
凝固过程的理解不能忽视。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结晶、晶粒生长等多个步骤。理解凝固理论帮助优化金属、陶瓷等各种材料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