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版后我才启动复习。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籍略显沉闷,且由于语言表达相近,易使人混淆。不过一旦消化了首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显得相对简单,而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领悟难度不高。我将它与《肖秀荣1000题》同步使用,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选择题,这种方式相当有效。试题的实践帮助我逐渐明确了关注点(尽管看似每一处都是重点)和知识点间的差异,避免了混淆。后期我没有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几乎没有长时间拿着书在外背诵的日子),因此这一轮阅读对我至关重要。我自称采用了“理解性记忆”,并强烈推荐这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这两本参考资料极具价值,有位政治高手提议应再看一遍大纲解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完成这一遍后,我还天真地将肖1000中的所有解答题抄写了一遍,虽然当时没记住多少。但后来反思,也许这个过程在无形中有所助益。
考研英语方面:
在寒假之前,我一直专注于研习何凯文的1575,遇到生词便查阅含义,并记录于笔记本中。寒假过后直至三月底,我转而学习朱伟的恋练有词。进入三月,我开始每日早晨记忆单词,然后整个白天直至晚上都专心攻读专业课程。五月起,我的日程调整为早晨背单词,下午则致力于考研真题,特别是阅读理解。起初面对高错误率,如每五道题仅能答对一至两道,这让我颇感挫败。这时,我改用张剑的黄皮书来刷题和背单词。书中英文原文与中文翻译并列,我会对照中文标注原文中的词汇,并着重记忆每篇文章后面的注解。第一轮真题练习在暑期开学前告一段落。我没有深入探究错误的根源,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词汇不熟、句子理解困难上。因此,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熟悉真题,积累词汇和表达。
暑假期间开始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得益于前期的积累,这次的表现有所提升,每篇阅读的错误数量减少了,最少错两题,最多错三题。看到自己的进步,我更加坚定了从真题中学习单词和短语的决心。七月中旬,第二轮结束,九月至十月进行了第三轮,这一次我开始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探索出题模式,但仍没有着手整理错题和单词,只是持续记忆单词及阅读原文。到了十一月,我每天下午按照考试的标准,完成至少四篇阅读并改正错误,同时记录那些还不熟悉的单词。次日早晨,我会先回顾前一天整理的内容,下午则继续做题和整理。十二月,阅读理解的训练并未松懈,我还加大了对作文的投入,研究历年真题的作文,并尝试自己写作。由于素材匮乏,我购买了作文预测书,参考何凯文的英语作文冲刺讲义,大约写了十篇左右,然后重点背诵。此刻,我集中精力记忆自己笔记上整理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其实,我并没有做很多模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文学基础,这是一门涵盖中国古代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我建议首先要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有清晰的认识,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理解并掌握这些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至关重要。例如,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红楼梦的复杂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批判,都需深入研读和解析。了解文学理论,如意境、象征、叙事技巧等,也是提升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凭阅读原著、做笔记、参加讨论小组来深化理解,并尝试用所学理论去解读不同作品,以此巩固知识。
汉语言基础则涵盖了汉语的历史发展、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对古代汉语,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能,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变化。对现代汉语,要注重语法学、词汇学的学习,尤其是句法结构和词语搭配规则。我经常凭做习题和实际应用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比如编写短文、分析句子结构等。对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成语故事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汉语文化的认识。
在备考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续阅读和积累,无论是经典文学作品还是学术论文,都能帮助拓宽视野,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定期自我检测和反馈也很关键,凭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进行练习,找出自有的弱点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