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机技术考研复习诀窍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开始准备在10月1以后,用书是红宝书和肖1000题,感觉这两本搭配很好。红宝书很多章,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争取1个月搞定,还要结合着做肖1000. 前面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的题目我认为大家还是多做一些。因为单纯靠看书去理解那些观点、概念(太抽象)很有难度,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大家理解起来会轻松些。对于习题,我觉得在基础复习阶段没必要做“思修”和“时事政治”部分,这两部分在后面模拟题中会出现很多,内容涵盖了常考点。因此,“思修”和“时事政治”部分的复习最划算的是放在做模拟题阶段。做了一定量得选择题后,大家就要把重心放在“时事政治”知识点的积累和练习论述题上了。到这个时候,学校书店会有很多有关“时事政治”的参考书,大家随便选一本应该对当年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时事与政治”看完后离考试大概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急躁,大家需要做的是每天早上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读背“考点识记”(或类似资料),坚持下去,争取把这类资料上指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都过一遍、在脑海里留个印象,这样在做大题时才能靠边、踩点。说起大题,大家刚开始时肯定很担心,心理没谱!我当时就是这样,考前从来没有训练将五个大题做完过,做大题时一般只是写一下要点,而且写的那些要点中只有一两个和参考答案对的上。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抗过来了。实际考试时,我一个大题只写了一点点。对于考研,很大部分考的就是心态,要有必胜的信心!等大家做了一定量的哲学方面和“毛思和中特”方面的大题后,就要时时关注书店的模拟题了。我建议大家买肖秀荣的四套题和任汝芬的序列四,其中要重点看肖秀荣的四套题,特别是那上面的选择题,当然了,大题也很重要。若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看一下序列四上面的大题。模拟题过完后估计离考试只有十多天了,这个时候就要抢记一些知识点了,也就是狂背!到考前几天大家把以前背过的一些东西再看一下就行了。
考研数学方面:
利用张宇的十八讲与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同时配以李永乐的六百六十题及张宇的一千题作为习题集。计划在六月至七月间完成线性代数讲义的第一轮学习。接着,从七月到八月进行第二轮复习,期间不再额外翻阅其他资料如全书,因为深入理解一本书比广泛阅读更重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记住知识点。进入八月到九月,开始着手未完成的六百六十题和一千题。九月上半月中,专注于解决这两本习题集中尚未掌握的问题。到了九月下半月,则开始接触历年真题。选择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全解析,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一完成,每天一套或者每两天三套,无论快慢,关键是要确保解答不清的部分得到解决。对于前十五年的题目,可不必严格计时,而近十五年的题目则需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十月中期开始,再次做近十五年的真题,十一月中旬起加入模拟题训练,可以尝试张宇的八套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做四套卷。最后,在考试前三到五天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模拟考试,购买答题卡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既可以锻炼准确性,也能提前适应考场气氛。
考研英语方面:
在夏日假期中,保持阅读和词汇的学习至关重要,这两项构成了考研英语学习的主要难题,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随着暑假的落幕,我转向了翻译的学习,并开始逐步复习这一部分。这同样是为了阅读理解的提升打下基础。翻译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沉淀的技能,指望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一个月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建议每日分析几条复杂长句的关键点,再翻译两个句子,花费约半小时,这样的日积月累,既能提升你的翻译技巧,也会极大地促进阅读理解的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如链表、队列、栈、树、图等,以及它们的操作(插入、删除、查找)至关重要。要深入理解这些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对优化算法设计有决定性影响。我在学习这部分时,经常凭编写代码来实践,这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排序算法、搜索算法、图算法等是常考的内容,比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Dijkstra算法等。我建议凭做题来提高算法能力,LeetCode、HackerRank等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目,既检验理解,也锻炼编程能力。
再者,操作系统是连接硬件和软件的桥梁。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内容需透彻理解。尤其是进程间的通信机制、虚拟内存管理和磁盘调度策略,这些都是常考点。理解这些概念,不仅对应试,对未来研究也会有很大帮助。
计算机网络则是计算机世界的血脉。TCP/IP五层模型、HTTP协议、DNS解析、网络安全等问题要清晰把握。我建议凭实际操作,例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来直观地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复习,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和应用。我也积极参与讨论组,和其他考生交流,从他们的疑问中找到自己可能忽视的知识点,从他们的解答中获取新的思考角度。阅读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如《计算机网络》(Andrew S.Tanenbaum)、《算法导论》(Thomas H.Cormen)等,也是提升深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