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上海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我采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资料。我开始复习政治相对较晚,大约从九月才开始。每天,我会阅读一章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内容较少的章节可能会读两章。看完之后,我会完成相应章节的习题,这包括每个章节的课后练习以及1000题中的选择题部分。不过,只做一次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所以通过错误题目来回顾和加强记忆是必要的。有些概念理解起来确实困难,听老师的讲解会有很大帮助。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算完成了政治的第一轮复习。在第二轮中,1000题成为重点,再次做时仍然会有很多错误,我就通过标记错题来巩固知识点。1000题我至少重复做了三遍,但某些错误总是一犯再犯。由于觉得无题可做,看到周围有人买800题,我也跟风购买了,但其实我觉得并不实用!这些题目的风格偏独特,爱咬文嚼字,与真正考试的感觉相差甚远。尽管我还是完成了,但我发现这种类型的题容易影响我的解题思路,因此后来就没有再接触了。真题才是关键!然后就是不断查看错题,同时做肖八。我开始做真题的时间太晚,导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出解题的感觉,这是一个教训!真题需要反复操练,并且应预留一些用于模拟测试。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并不高。无论你的四六级成绩如何,即使四级未达标也不必沮丧,同样,即使六级分数超过500分,也不应沾沾自喜。我备考时主要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包括真题集和阅读理解150篇。其实仅凭这两本书就已经足够了,但要注意,黄皮书的珍藏版只包含2005年以后的题目,我还是推荐完成早期年份的真题。至于150篇阅读,基础部分足以,进阶部分难度较大。同时,要记住历年真题中出现的生词。词汇量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你能记住多少。起初,我在学习单词的同时做150篇阅读,暑假结束时完成,那时我还未接触真题,后来还是做了两套来适应题型。九月份开学后,我开始专注于真题的阅读和新题型。我会尝试翻译每个句子,不懂的地方会请教老师,老师也会全面解析全文。对于新题型,我会先独立完成,然后查看答案分析,并反复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进入第二轮真题练习时,我转为专注阅读翻译。我直到11月才开始准备写作,特别提示,尽量避免使用完整的模板。因为担心作文,我在考前背诵了一篇110多个词的模板,导致考研时大作文只用了20多分钟,可能分数并未及格。即便如此,提前半小时完成考研英语,准确度仍有待提升。对于写作不擅长的人,构建自己的模板是很重要的。在考试前的二十多天,我开始了第三次真题训练,这次包含了完形填空,阅读A、B部分的答案几乎都能猜到,实际上我是在回顾前两次的解题思路,特别是针对之前做错的题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弱的人也应该能顺利过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汉语基础,这门科目主要涵盖了现代汉语语法、词汇、音韵、文字等方面的知识。我认为,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内在规律至关重要。比如,对词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深入到语境中去体味其微妙变化;对语法,要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句型结构,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用法。阅读大量的汉语经典著作也能帮助深化对汉语的理解。我建议每天坚持阅读,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散文,都提升语言敏感度。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则更注重实践应用和教学理论。需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习惯,以及如何将汉语知识有效地传授给非母语者。这就需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熟悉常见的教学法如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能结合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我推荐大家找一些真实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模拟教学过程,这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技巧。
学习这两门科目,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会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我会尝试自己出题,自我检测,以确保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还参加了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相互答疑解惑,这样的互动学习方式对我帮助很大。
复习过程中,我也会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参加在线论坛的讨论,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保持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面对压力,我选适时休息,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大脑得到放松,这样更好地迎接下一轮的学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