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这次考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选择题做的很不好,大题压中2道半(今年热点比较集中,但不是每年都会这么幸运的)。实话说我在政治上下的功夫很足,因为这是我的短板,稍有不慎就会单科不过线,所以我投入时间最大(产出只能说与投入不成比例……)。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看政治看的不够全面,做题不够多,而且对错题的反思回顾不足。这些大家注意就好,简答题就没办法了,我其实背了很多,但预测机构每年的准确率随热点集中度而大幅变动,自求多福吧。这里提一下,任的《要点精编》实在不怎么样,我一轮过后划了很多重点,但后来我都没翻过一眼,各种无序,不对我的胃口,有喜欢的不要来拍我啊。提醒一句,政治不必开始太早,因为时政性太强,等新大纲出来完全来得及。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正式进入全面复习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教材,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我还攻克了一本大一购买的高等数学辅导书中的所有题目。同时,我记录了关键概念,特别是那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计算实例。我还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等特定主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那时我对全书的题目已经有大约80%的把握。
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于是购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所有真题集。我每天早上设定两个半小时来专心做题,严格控制时间并在结束后给自己评分,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将模糊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上午几乎都专注于数学。我这样重复练习了两遍,后来由于时间紧迫,便改为每三个小时完成两份试卷。
起初,我在做真题时得分不高,且经常超时,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发现不足,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开始做模拟试题,直到考前三天才停止。在这最后的三天里,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笔记。由于数学考试总是在上午举行,所以我始终坚持在上午进行数学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在备考初期,应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强化,我个人建议单词至少要过五遍,当然,如果你的基础很扎实,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首先完整地做一套历年真题,然后从十月起集中梳理并深入理解英语真题,尤其是其中的词汇和复杂句子,这一点至关重要;至于作文,十一月之后开始复习较为适宜,个人觉得准备模版并配合实际写作训练是提高分数的关键。我必须承认,我的英语底子并不好,但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投入在英语上的时间最多,最终也得到了回报。因此,我想诚恳地告诉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师弟师妹们,不必过于担心起点低,只要你们努力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涵盖了信号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分析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线性时不变系统等。这些概念不仅要在理论上理解透彻,还需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解和推导上,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对傅立叶变换,我不仅要知道它的定义和性质,更需理解其物理意义,即如何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表示。对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我则会凭大量的习题来熟练掌握它们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技巧。
建立起系统的思维非常重要。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单一知识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如系统稳定性、因果性、能控性与能观性的判断,这都需全局思考的能力。我会经常画出信号流图或者系统框图,帮助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
再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学得再好,也需凭做题和实验来巩固。我建议大家多做一些经典的习题集,比如Oppenheim的《信号与系统》,条件允许,尝试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这会你对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我备考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会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共享难题,互相讲解,这样既能加深自有的理解,也能从他人的视角学到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