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声学研究所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投入的时间不多,这可能源于我身为文科生的背景,很多知识点其实源自高中时期的政治和历史课程。由于我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些年的高强度学习让我对这些内容熟稔于心,就算有些模糊,稍加温习便能找回感觉。因此,我没有投入大量时间在这上面,我的做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我没有通读考试大纲,因为它的布局让我不易抓住关键信息。我大约在11月中旬开始复习政治,首先粗略浏览了肖秀荣的知识要点,然后拿出一张空白纸,按时间顺序构建框架,列出事件、时间和其影响力。对于忘记的部分,我就查阅大纲来加深印象。一周内我完成了肖秀荣的1000题,并随后又回顾了两遍。我还使用了他的命题人知识要点这本书,它提供了大纲,我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个人理解,这对记忆很有帮助。到了后期,我主要背诵肖秀荣的五套模拟卷,以及培训机构提供的题库和参考资料,对于时事政治部分也足够应对了。
考研数学方面:
高等数学教材推荐汤家凤的辅导讲义和张宇的十八讲,尽管初期可能感到一些挑战。从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次考试的真题中可以看出,考研数学并不特别强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反而更注重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备考时,应重点放在深入理解概念上,尽量避免机械记忆公式(尽管有些公式需要熟记,建议准备一个小本子,每页折成四部分,一面写公式名字,另一面写公式,这样在查看时只看名字,尝试自己复述公式,这种方法对记忆单词也十分有效)。大多数同学倾向于使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我个人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关键是彻底掌握其中的每一个题目。全书应该至少过三遍,每一次都需要专心致志,匆匆浏览可能会事倍功半。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词汇时,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单词书籍虽样式各异,实质内容却相差无几,毕竟研究生考试要求的词汇量是统一的。我当初选购的是《考研英语词汇》的正序版,后来又与同学互换使用了乱序版,分别进行了背诵。词汇好比英语的基础框架,缺乏足够的词汇积累,阅读理解将难以开展。这个过程确实单调乏味,需要自我毅力来支撑。实际上,你可以提前开始,比如在大三下学期就着手记忆单词。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后,可以尝试去做一些英语真题,从而初步了解其出题风格。坦白说,我对英语的复习投入是最少的,每天只坚持做两篇阅读并记忆一些单词。虽然我的英语水平并非顶尖,但成绩却让我深刻体验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道理。准备得越充分,得分的可能性越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是基础,振动和波动理论则对理解地震波探测有直接的应用。这部分的学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定律。
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是核心,它们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也对地壳内部的热动力过程有重要指导意义。理解和应用热传导、热辐射和流体动力学是必备技能。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瑰宝,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理解地球电场、磁场的关键。电磁感应、静电场和磁场的理解,对地球探测中的电磁测深技术尤为重要。
光学部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以及光电效应,都为遥感技术和光谱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量子力学虽然相对复杂,但其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观念,对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比如电子在物质中的行为,有深远影响,这对现代地球科学中的微探针技术等有直接关联。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凭做题来深化理解。结合实际案例,将物理知识与地球探测技术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定期复习,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是避免遗忘曲线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如科研论文、科普视频等,帮助拓宽视野,提升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