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11.21-12.7:小草+模拟题+背肖八。先做的肖八,然后做了一些市面上买到的模拟题,因为肖八今年的题目好多是1000题和时政册子里的,所以做完分数比较高,平均42.43的样子,肖八连读带背每天半套,用了半个月时间好歹过了一遍,每天分配给政治3-4h
考研数学方面:
我采用的是2015版本的李正元全书,封面呈粉红色。这是一本相当经典的教材,极其有助于提升计算技能。我是受到多种备考经验分享的影响后决定使用它的。新版本我没有尝试过,我购买了张宇的书籍,但个人感觉不太适应,部分题目较为偏颇或奇特,如果数学底子不扎实的话,我不太推荐。第一年复习数学时,我经历了不少曲折,幸好在第二年能明确自己的不足。我认为第一年最大的错误就是过于急躁,看书速度快,看似进度快,实则根基未稳,导致后来计算能力极弱,连简单的问题都无法正确解答。因此,复习数学切勿急于求成。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我开始使用正式的笔记本(可不是随便找些草稿纸用完即丢),逐题认真做,从一开始就培养按部就班解题的习惯。起初可能会觉得效果不明显,但到了后期做真题或模拟题时,你会发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除了全书,我还做了660题,它能有效检测你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计算技能是否过硬。虽然题目形式是选择和填空,但计算量不小,技巧题不多,题目精选,暑假期间做最合适不过。关于模拟题,我强烈建议多做!我做过张宇的四套卷、八套卷,还有李正元的经典400题和合工大五套卷。尤其推荐合工大的这套题,难度适中,模拟题通常比真题更难,尤其是张宇的题。不过,不必过分看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找出知识漏洞,以及提高答题速度和掌控时间。多做模拟题,正式考试时就不会因时间分配不当而无法完成。另外,别忘了,数学也需要记忆。清晨头脑清醒,大家通常用来背英语。根据我的第二年复习经验,我每天上午都会留给数学,先复习笔记,强化记忆,然后开始做题。因为一门学科的知识复习后,其他内容可能会被遗忘,所以每天重温笔记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10月份,可以尝试着自己去做真题,然后分析真题,之后和答案解析比对,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并进行总结,对类似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下次做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此段时间一定要大量做真题、从真题中找到思路。一定在真题中多看词汇,争取能记住。要知道重点词汇总是反复出现。阅读在二轮期间要保证每周两套卷的量,三轮期间要做好旧题重做工作的同时建议每天真题两篇(一旧一新)模拟题一篇(当然,模拟题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文章本身,而非做题。不管怎样,模拟题总没有真题来的工稳。)但在二轮复试之后要保证每周要拿出一个完整下午的时间(两点到五点,和考试时间契合)做一整套的英语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地震学的基础在于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你需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熟悉地壳的结构,掌握波动理论,包括P波、S波和L波的基本特性。对数学,尤其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理解,将帮助你解析地震波的传播模式和地震源机制。
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是考试的重点。这需熟练使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如SeisUnix或 ObsPy等,进行地震事件定位、震级测定、地震图解释等工作。这部分的学习,除了理论知识外,大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必不可少,凭模拟实验来提高技能。
再者,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也是考察点。了解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局限,以及如何评估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这些都是作为未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关注科研前沿也非常重要。阅读最新的地震学研究论文,了解新的探测技术、地震成因理论及地震活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都将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展现出更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记忆”。地震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理解背后的物理过程比单纯公式更重要。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能帮你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多参与讨论,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与同学间的互相切磋,都能深化理解,激发思考。
不要忘记实地考察和实验。参观地震监测站,参与地震模拟实验,这些都能你直观感受地震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