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到九月初才着手复习政治,使用的教材全部来自肖秀荣,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四套卷以及八套卷。由于时间紧迫,精讲精练只看了一遍,每读完一章就会配套完成1000题的部分题目,每天大约投入两个多小时在政治学习上。在此期间,我自行挑选了部分内容进行记忆,其中还有一本小册子供额外参考。1000题我仅完成了一次,错误的题目未能再次回顾。由于起步较晚,我没有完整做完八套卷,而是直接转为背诵题目,大致在考试前的十天左右开始背大题。八套卷的内容我已尽可能地熟记,而四套卷则只能挑一部分来背。因此,强烈建议提前开始政治复习,尤其是重视肖四和肖八,并且不要忘记关注时政。
在十一月,我疯狂地做历年真题,从头到尾一套不落地做了几遍。这样的练习使我对考研政治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完成真题后,我专心研究它们,不过不必过于纠结于正确答案,关键是要找到解题的思维模式。多做题就能培养出答题的感觉。另外,推荐购买石磊老师的1500题作为辅助练习。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建议初期阶段将重心放在数学上,随着进度可以逐渐减少投入的时间。从7月开始,我每天大约投入4至5小时来复习数学。直到10月初,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全书和36讲,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吃力,但这很正常,持续学习就会渐入佳境。接着在10月,我做了660题,并挑选了1000题的一半来做。虽然1000题有些题目较为偏门,但如果时间和能力允许,挑战一下也是有益的。进入11月,我专注于过去30年的真题,每套题大概用2到2.5小时,每天完成1到2套。强烈推荐真题训练,因为它是关键所在。12月,我重新做了30年真题的第二轮,并且练习了几套模拟卷,每天早上限时1小时左右,不过我没有详细解答大题,而是专门用近两年的真题来练习解题步骤。对于模拟题,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推崇,它们很难复制真题的氛围,我只是在完成了所有想做的真题后,挑选了几套模拟题作为补充练习。另外,保留几套真题在最后一周使用,能帮助保持答题状态。数学复习需要持续性,每天都应有所练习。
考研英语方面:
写作复习思路:这个要好好说一说。因为我本身的写作水平不咋样,所以我买了一本英语写作的教材,是王江涛写的考研英语满分写作。由于已经多年没有进行过英语写作,这一部分提起笔来委实困难。应对写作,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背背背。这本书里面提供了大小作文共计六七十篇的范文,我基本上都背了一个遍。其中有些背了两遍(并不是简单的背,而是背完之后默写一遍)。也是在背的过程中,总结了大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一些好句好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需深入理解供求理论,掌握价格机制如何调节市场资源分配。企业行为理论,如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效用递减等原理,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如偏好、预算约束和效用最大化模型,都是必须熟练运用的核心概念。
宏观经济学同样重要。要把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理解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式。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储蓄投资关系、Solow模型等,以及经济周期理论,都需有深入的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再者,国际经济学部分也不能忽视。开放经济下的汇率决定,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是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协调,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能帮助理解国家间的经济互动。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关键。理论知识要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比如凭分析具体公司的经营策略来理解微观经济学,或者凭解读经济新闻来理解宏观经济学。做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帮助熟悉考试形式,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经济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它需持续关注最新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变化。阅读经济期刊,跟踪全球经济动态,也是提升自己经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定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防止遗忘,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