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学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我的计划基本上是合理的,毕竟大多数人都遵循相似的时间表:从9月中旬到10月底,按照大纲或肖秀荣的书籍复习一遍知识点,并且疯狂地做两次1000题。后期,由于大题的准备大家相差无几,关键就在于选择题来拉开分数差距。关于1000题,一个小技巧是购买两份,一份用于练习,另一份用于标记错误和做笔记。我甚至不介意破坏书籍,将一本钉在一起的题目和答案撕开以便更方便查看。
我意识到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做选择题时不思考,错了也就算了。我没有去深究错误的原因,也没能对照大纲找出知识盲区。因此,在后期冲刺阶段做模拟题时,我发现漏掉了很多重要知识点。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效仿我,务必珍视每次犯错的机会,最好是多错,然后彻底理解错题。说到参考书,我高度推崇肖秀荣老师的教材,他的资料简洁有效,他自己曾是命题组负责人,对考研政治的见解也很客观。所以我完全信赖肖老师,初期只买了知识点精讲和1000题,接着感觉需要了解真题的解答模式,我又添购了真题解析。随着时间推移,我还购买了他的时政分析、背诵要点以及模拟题等全套资料。跟着肖老师的指导,应对政治答题的方向大致不会偏离,再加上他最后四套题的高命中率,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考研数学方面:
众所周知,考研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数学的表现。即使数学优异并不代表一定能成功,但数学不佳几乎注定失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学的学习,这一点必须反复强调:认真学数学,认真学数学,认真学数学!首先,购买高质量的笔记本,要珍惜每一页,不轻易涂鸦;其次,记住勤动笔比单纯思考更有效,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能明确自身的问题和弱点,同时提升计算技能;再者,面对难题时要有耐心,尽量独立思考,实在无从下手再查阅答案,并在题目旁做好标记,之后自己重新解答。比如,使用复习全书时,首次可用铅笔,第二次用红笔,第三次用绿笔,标记出难点,这将帮助你识别弱项,标记多的题目应重点加强训练,参考其他教材找相似习题练习。这样做还能节约时间,后期复习更有针对性,若时间紧迫,只需关注标记过的题目即可。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阅读部分,强烈建议别去做那些模拟题,因为它们的质量堪忧,我尝试了几天后便放弃了。我对真题情有独钟,从2002年起一直做到最新一年,虽然起初难度较大,我没太关注准确率,而是侧重深度阅读,查阅词汇,剖析文章结构和论点,并尝试即时口译。有些同学会选择书面翻译,但由于我起步较晚,大部分时间又投入到了专业课程上,只好选择口译。当我做到2013年的题目时,发现后面的几年我的阅读错误仅限于两道,这让我倍感振奋,于是继续深研真题。大约在11月中旬,我开始学习凯文的写作方法,由于难以记住,后来我调整了一些模板并加以记忆,同时进行套用、模仿和写作练习。如果英语基础不是非常扎实,使用模板通常会比独立创作得到更高的分数。翻译部分我没有特别训练,毕竟考研的翻译难度相对较低。至于完型填空,我一直没找到窍门,所以成绩一般,但今年的完型似乎比以往简单一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基础的核心是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科学、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等,需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机制,比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地表水文循环的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因素等。人文地理则关注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和相互作用,如城市化过程、区域发展策略等。
学习这些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例如,凭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熟练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实地考察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并解析地层结构,或者调查社区变迁,了解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
在复习时,我会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先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理论,再凭做题和笔记强化记忆,凭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会尝试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子和反馈机制。对抽象的概念,如地域空间结构,我会凭绘制地图来帮助理解。
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是关键。我会设定定期复习计划,利用课后习题和历年试题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保持对新科研成果的关注,阅读相关文献,能我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