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信息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地学信息工程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信息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每年的政治大纲通常在九月中旬发布,我在大纲公布后才着手复习政治,每天利用午间和晚间各两个小时来学习,通常是作为其他学科之间的休息调整。我发现“红宝书”排版杂乱且题目偏离常规,因此几乎没有使用,主要依赖肖秀荣的教材。不过后来我觉得开始复习政治的时间稍晚了一些,略显吃亏,所以推荐大家从暑期,大约7或8月份开始就可以接触肖秀荣的书籍(当然,“红宝书”内容全面,可以用作参考资料)。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一章一练,错误的部分用铅笔轻轻标注,以便后期能多次回顾错题。大约11月时,我会开始阅读“风中劲草”,这几乎是每个考生必备的,它详尽列举了历年考试中的小知识点。政治选择题通常除了哲学部分,不会与近年的试题重复,所以非常值得一读。到了12月,我专注于肖八的选择题,然后大约在12月18日左右开始关注肖四,并背诵大题。此外,我也尝试了背诵蒋五,但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专心背肖四是足够了,如果有额外的时间,再考虑其他资料。总结来说,对于政治,保持适当的重视即可,无需过早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
考研数学方面:
二次复习主要围绕一次复习时的笔记和辅导书中的难题及错误进行,仔细重读笔记,熟记要点,再解决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题目。我那时还尝试了张宇的180道封闭训练题(听说现在改为100题),难度较高,主要是为了拓宽视野。到八月底,二次复习大致告一段落。
第三次复习则以历年真题为核心,从九月初开始,我把张宇的三十年真题分为三个阶段:87-03年为第一阶段,04-14年为第二阶段,15-19年为第三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每天一套题,同时做好错题笔记(非常关键),并在答案书中标记,这样当你完成所有题目时,可以看出哪些章节被大量标记,那些就是你需要强化复习的部分。第二阶段同样方法,但需按照考研实际时间来完成,每套题留出两天时间(一天做题,一天纠错),考虑到这时你也需要开始复习政治和专业课,因此数学的复习时间要适当调整。大约二十天后,你将再次发现标记明显的章节,这就是你的弱项,需要回头重点攻克。这些任务大约在十月中期完成,接着别急着进入第三阶段,先回顾之前的课堂笔记和辅导书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错误多的章节,以及错题集里的题目,目标是在十一月初完成。随后,重温04-14年中得分较低的那一年的真题,如果可能的话,这11年的题目都应该再做一遍。这样一来,就到了十一月中旬。
如果有合工大超越的五套模拟卷,按相同的方式去做,如果没有,可以做上一年的卷子,特别关注后面的解答题和新颖的选择填空题。十二月初,花一周时间复习所有知识点和笔记内容,然后开始第三阶段的真题,三天一套,深入剖析错误并找出答题卡上常犯的问题。十二月中旬结束这个阶段后,剩余的时间自行安排,开始加强记忆,确保每天都做一些练习题,直至考试前夕。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很重要!!!除了张剑的黄皮书(真题及真题解析),我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练习。我先把05至12年的真题做了三遍,后来没题了又做了一遍94至05年的真题,最后在考前半模拟半练习地做了13年以后的几套真题。我没有专门分析题型和出题规律,也没有刻意地背诵,就是保证每天的练习量,保持答题状态,当然做题情况有好也有坏,我都没在意,坚持练而已。到了最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最好不要频繁做题,每周一两套即可,不要被正确率影响心情和信心,做做以前的阅读,不对答案,纯粹练手用。另外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尽早练习写作文,不要往后拖,越往后越不想练,最终在考场上会写得很难受。(总结:反复背单词、刷阅读贯穿始终,之后再准备其他题型)作文的话,虽然计划10月份之后每天背点素材,背完后再默写,但是因为被专业课搞得头大根本没心思好好背这个,就一拖再拖。拖到考前一周左右看了一些作文模板,再结合一些素材,总结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A的核心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数据采集是工作的起点,无论是遥感图像还是实地测量的数据,都需准确无误地录入系统。学习这一部分时,理解各种数据格式和获取方法至关重要。掌握GIS软件的操作,如ArcGIS或QGIS,是基础技能之一。
在数据处理阶段,要学会如何清洗、整合、转换数据,确保其质量和一致性。这部分需扎实的编程基础,Python和R语言是常用工具,能帮助自动化处理大量数据。空间分析是GIS的灵魂,需理解并应用距离计算、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至于数据分析,这是GIS的精髓所在。需掌握统计学原理,利用GIS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找出空间模式和趋势。比如,凭热点分析识别地质灾害高发区,或者凭回归分析预测潜在的灾害风险。
可视化是将复杂的空间信息转化为直观图形的关键步骤。需熟练运用各种地图符号、颜色和图层管理,使结果易于理解,便于决策。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参与实际项目,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阅读相关论文,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