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国海大海洋与大气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考研复习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这门课程如所有学长学姐所言,不宜过早开始,相信我真的不是骗人,这门课程的提分完全依靠最后几个月冲刺,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跟不上,也不要开始的太早,最早暑假过半的时候开始。暑假期间我看了一小部分政治的内容,主要是在学其他课程累了的时候,开始随意翻肖秀荣那本《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然后做一点题练一下,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一下大概要考什么内容也就够了。真正开始复习应该是九月考纲出来以后,系统地对照着精讲精练看了考纲(就是用彩色笔圈圈花花看得很认真),然后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最后是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蒋中挺的冲刺卷选择部分,不过无奈个人政治素养不高,最终也没能拿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分数,考场上我的政治卷子答得很满所有框框写的密不透风,生怕有所遗漏,以至于边上的小哥哥写完之后用惊恐的眼光看着我在最后五分钟把剩下的一点空白填满了。个人觉得就算答得不好老师多少会在心理上多点好感吧。
考研数学方面:
我不是否认以题型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我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毕竟我的能力还未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然而,我个人的学习策略或许与你的不同。我倾向于先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然后结合题型归纳来巩固学习效果。对于仅仅关注题型本身的学习方式,我并不提倡甚至持有异议。举个实例,2018年的数学一、三科目的概率论试题中出现了一道涉及“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问题,而在之前的复习资料中通常只涉及“离散+连续”(如2016、17年)、“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我遍览了各类题型书籍,都未发现针对此类题型的解析。这不是一个新的题型,因为它实质上仍然是对我们已学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的考查,从知识本质上讲,并非超出范围。但在题型角度,却成了一个“超纲题”。如果一本题型书仅凭题型就想覆盖所有考试内容,不仅是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标准,也低估了出题教师的专业水准。近年来的实际考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理解了我的观点。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的历年真题加解析。背单词的方法:我一开始是从04年的阅读往前做到97年,遇到不会的单词就抄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的背一下,然后就是看恋练有词,提醒大家一下,英语的提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还有记住重复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一定不要嫌烦。阅读我看了何凯文的五夜十篇,看的时候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看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做阅读变得流畅起来,其实所谓的阅读技巧都是建立在你的单词基础之上的,还是要强调一下单词的重要性。阅读现在阶段可以每天做一篇97到04年的真题,目的是熟悉一下考研的单词以及掌握考研阅读的思路,考研阅读考的是细节以及你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可能一开始你不认同,但真题做多了就会有体悟。7月份的时候开始做05到12年的真题,做两到三遍,目的是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每个句子怎么切分,段与段的关系以及文章的主旨。10月份就可以做12年以后的真题了,越接近后面的真题越有参考价值,也值得多做几遍,目的是知道作者出题的意图以及巩固单词,认识新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大气科学基础理论是基石。你需对热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学有扎实的理解,这些构成了大气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例如,热力学帮助理解能量转换和传输,流体力学则解释了风的形成和气压系统的演变。电磁学中的雷电现象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部分。建议凭阅读经典教材,如“大气物理学”等,进行深入学习,并辅以习题来巩固理解和应用。
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问题不可忽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等问题都需从大气科学的角度去解析。这部分的学习需广泛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报告,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再者,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是实际操作的关键。你需了解各种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的气象预报模型和方法。这部分凭实践课程或者模拟软件进行训练。
数学和编程能力也很重要。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模型构建,都需运用到统计学、线性代数甚至数值计算的知识。Python或Matlab是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建模工具,熟练掌握它们能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我提倡主动学习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遇到难点,积极寻求解答,不仅限于书本,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论坛、科研数据库等。定期自我测试,凭做历年真题或者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