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水利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水利考研复习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马原要尽早复习,那些原理必须理解透彻,最好在暑假之前把上一届的马原强化看完。一个知识点做两三道题就行,并经常复习,不用背,多想想为什么。再强调直到11月之前都不用背。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就好。11-12,看肖秀荣的时政和真题,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前期复习有什么没记住的地方,多关心时政,看看大题的答题套路,和套话。大题的马原可以通过准备搞定。政治放轻松就好了,不是挂人的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我自暑假起便专注于全书的学习,每个问题都一丝不苟地解答,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立即查阅书籍,确保理解每一个题目背后的思维脉络和考点。这样坚持下来,我对考研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应对大多数题目。据我的观察,数学的难度似乎趋于稳定,这意味着对学生们的数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你们在数学上需要加倍努力!有些人可能因数学基础薄弱而担忧影响整体成绩,但你得知道,那些不需要考数学的专业往往竞争更为激烈,很多考生正是因为逃避数学才选择了这些领域。更何况,如果你还未全力以赴去复习数学就对未来悲观,未经努力就没有权利发表这样的消极言论!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学习无疑应始于词汇与阅读。对于词汇书籍,无需赘言,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偏爱的选择。关键在于持续反复的记忆,这是我要强调的。我个人的失误是提早开始了阅读练习,单词还没记住多少,就匆匆忙忙去做阅读理解,这使得我进度超前,但并不意味着效果理想。由于词汇基础薄弱,初期的阅读错误频繁,以至于到了后期,当保留下来的真题作为模拟考试时,我发现自己的英语阅读陷入了停滞,那段时期非常煎熬,我不敢接触除真题外的其他阅读材料,生怕干扰思维。然而,久而久之,当我重新接触真题时,阅读能力竟有所下滑。因此,我想提醒大家,务必先巩固词汇基础,再去进行阅读训练。早期阶段,英语学习会占据大量时间,每日记忆一章单词,次日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并继续新章节,这样的流程可能会耗去数个小时。阅读方面,第一天完成一篇文章,然后校正;第二天深入理解文章及题目和选项;第三天则要复盘所做的笔记,每天都需投入于英语学习,不间断!否则水平将下滑,我有过两次中断的经历,每次恢复后,阅读水平都明显退步。真题的运用至关重要,额外的习题并无太大价值,只需从1997年起逐年做真题,特别是阅读部分,必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每个选项对应何种类型的问题——是事实细节、主题概括还是观点态度?如何理解和对应选项与原文信息,这些都需要在首次做题时深入剖析。真题需要反复操练,留一些年的题目用于最后的模拟测试。起初,阅读可按篇目逐一攻克,随后逐年集中练习,观察自己的准确率,何时调整做题策略,视个人学习状况而定。我个人推荐黄皮书,它的文章解析对我帮助很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水文学原理涵盖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降水、蒸发、径流等过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基础中的基础。我建议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理解,配以绘制水循环图来帮助记忆。
掌握水量平衡理论是学习水文学的关键。这涉及到流域水量的输入、输出和储存变化的计算,需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能够灵活应用到不同类型的水文事件分析中。我在复习时,常常凭做练习题来巩固这部分知识,这样既能熟悉公式,又能提升计算能力。
再者,洪水和枯水期的研究也是水文学的重要部分。如何预测和管理洪水,以及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对这部分,除了理论学习,还需理解并掌握各类洪水模型和水资源调度策略。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水化学性质也是重要考点。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流动和水质变化等都需深入了解。我建议结合实地考察或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会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提倡“学以致用”。例如,尝试分析本地的水文现象,或者参与一些水文项目,这样既锻炼了应用能力,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制作思维导图,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式。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帮助。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能从多角度深化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