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学习初期,主要的关注点应放在选择题的强化上。因为分析题的差异相对较小,所以在早期要大量阅读书籍并做题,不断巩固分散的知识点,以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我遵循的是主流的肖秀荣老师的指导,后期通过背诵8套卷和4套卷来增强分析题能力。在2017年,肖老师的4套卷几乎完全覆盖了考试内容,显示出其高参考价值。然而,2016年的情况则不同,可能只有一个问题相符,可能是因为命题组采取了防预测策略,增加了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政治试题越来越少单纯依赖记忆力,更多是以时事为基础的分析题,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应对,需提前规划。
9月至10月是打基础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主要是熟悉考研政治的整体框架,了解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明确考研政治考察什么?它涵盖哪些部分?每个部分如何考核?怎样复习最有效?哪些是关键和困难的部分?需要多少时间去掌握?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向至关重要。推荐参考资料包括《考研大纲》和《肖秀荣.1000题》。
刚开始接触《考研大纲》可能会感到困惑,但要坚持读完。做选择题时不直接在书上标记,可先写在空白纸上,最后再整理到书上,肖老师建议重复三次。至于时间安排,因为我一直不太重视政治,所以我不会投入过多或黄金时段,通常会在午餐后,在宿舍阳台上边看大纲边做标注,大约一小时后会有些疲倦,正好用于午睡。晚上睡前,我会躺在床上做1000题,完成后就准备休息。这样每天大概花费两小时在政治学习上。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多数考研者的棘手难题,许多人在这一关停滞不前。即使专业科目表现出色,如果未达国家线,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自身便是鲜活的教训。因此,我要强烈提醒备考的朋友们,务必重视英语学习,从3月或4月起就要开始积累词汇,每天都得坚持,一天都不能间断,切勿眼高手低。对于历年真题,那是必不可少的资料,至少要刷五遍,彻底理解每一个单词和语句的含义,全面掌握语法知识。要知道,考研词汇往往有超出常规的含义,切忌掉以轻心。对于作文部分,提前准备几个模板是有必要的,涵盖个人特质和社会现象等主题,千万不可依赖不安全的模板,那样只会让你的文章千篇一律,分数难以提升。找一些你钟爱且文采飞扬的句子,能让批阅试卷的老师在众多答卷中眼前一亮。现在的英语作文评分通常有多人复查,即使第一个老师忽视了你的亮点,下一个老师也可能发现。所以,就算写作水平不高,也不要乱写,简单明了的表达往往比分更高。至于翻译长难句,唯有通过日常练习来提升,因为这部分的分数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约两三分左右。总的来说,对待这门学科,一定要谨慎认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是基石,它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经济学中,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工资决定因素以及就业与失业问题至关重要。社会学视角则要求分析社会结构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如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分层如何塑造工作环境。在法学领域,熟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这些理论时,我建议不仅要死记硬背,更要结合案例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
劳动科学综合则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它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策略等内容。这部分需具备较强的实证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了解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流程,并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策略;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理解其对公司氛围和效率的影响。对这些,我推荐多阅读经典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凭模拟实践来深化理解。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如新经济形态下的劳动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权益保护等,也是备考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