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七月份开始准备的,使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参考资料。 很多人建议政治从九月开始准备,我并不认同。如果你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一下手就能高效率学习,九月准备的确可以。但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尤其对于高中是理科同学的,政治理论晦涩难懂,及早准备无疑能增加胜算,也可缓解后期专业课带来的巨大压力。 七月到九月一直在啃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基本是看完一章之后做一下1000题中对应的部分。由于暑假在家学习,这个过程效率很低,因此耗时较长。一遍过后基本了解了政治的脉络,但是基本没什么印象。 十月出了肖秀荣《知识点提要》,较之上一本薄很多,内容更为精华。第一时间买下并开始精读此书,读了大概三遍左右,水平明显提高。十一月使用肖秀荣最新的《考点预测(背诵版)》,是小册子,先精读,再挑重点背诵,翻看不知多少遍。里边很多论述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时代化处理,很实用。 十二月,各种模拟题。肖秀荣的八套题、四套题,任汝芬的四套题,蒋中挺的五套题,全都买来参考。个人认为任汝芬的四套题不实用,和考研出题不是一个套路。肖的八套题和蒋的五套题我只做了选择题。这里边肖的四套题水平最高。另外,时事政治选择题,我认为靠模拟题里边的这些足够了,我单独买了一本时政,感觉用处不大。 我复习的教学楼一二层都是自习室,到考研前夕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外边拿着肖《四套题》的答案狂背,剩下的就靠运气和积累了。政治从9月买书,一直没作为自己的重点,因为专业课浪费的时间太多。一般都放在效率不高的时候做做题,做了一本任汝芬2,考前背了20天20题。就上考场了,感觉老师挺给面子。对答案的时候客观题错了不少,所以说主观题老师挺给面子。总结一下:政治不能决定生死,要注重投入产出比,总分才是王道。
考研英语方面:
谈起英语,心中颇多感慨。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考,然而结果只是尚可接受。初期,也就是大三上学期,我专注于朱伟的《恋恋有词》,还配套背诵了实体书。不过,视频课程的时间过长,颇为耗时。至今仍未看完,我觉得是否继续观看需要深思熟虑,个人感觉有些徒劳。进入中期,即大三下学期至暑假,我把重心放在了历年真题的阅读理解,从1987年开始,反复练习,近十年的题目留到最后。对待真题,我力求精细研读,搜集精彩词汇和句子并加以运用(我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晨读时也会以此为主)。反思失败原因,可能是过于重视量而忽视了质,未能彻底掌握真题,对某些设题陷阱的剖析不足。到了后期,也就是暑假之后,新题型和作文成为重点。新题型宜采用专题形式,集中精力去突破;至于作文,务必动手实践,尽管我曾因懒散和畏惧心理,只看不写,在考场中体验到了极大的困难。构建个人独特的作文模版也很关键,可以从市面上的作文书中汲取灵感,但要有选择性,避免被各种模板迷惑,将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挑选而非实践中。后期面对作文,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焦急且手忙脚乱,虽然渴望做好,却难以兼顾所有,忘记了核心的运用原则。
考研专业课方面: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这门课程主要考察的是对新闻传播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理论部分,你需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信息传递模型等。要关注最新的媒介现象和事件,学会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实践部分则需你掌握基本的新闻写作技巧,包括新闻报道、评论的写作格式和规范。多读新闻,模仿优秀作品,不断练习写作是提升这一部分的关键。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中外新闻史、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技术等。历史部分,了解并记忆重要新闻事件及其影响,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外国新闻业的重大变革等。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理解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区别,熟悉实验法、调查法等基本研究设计。新媒体技术部分,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新技术趋势,如AI、大数据在新闻中的应用,还要能够分析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你们每天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利用好图书馆和网络资源,阅读权威教材和学术论文,关注业界动态。做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你整理思路,加深记忆。定期做模拟题,检测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点。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相互讨论,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