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技术与方法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技术与方法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技术与方法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复习开始的晚所以我在这一门上花的时间就很少,考试的时候答题不熟很容易写不完,我有一道10分大题只写上了两句话,所以分数可想而知。政治我就是做了1000题,背了肖四(肖八做做选择就行),一定要相信肖大神,大题都会押中的。然后就是肖秀荣知识点提要和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我觉得比风中劲草蒋中挺那些好很多,很清楚,冲刺背诵笔记就是针对选择题。最后一句忠告:不到考试开始,不停止背;不到考试结束,不停止写。
考研数学方面:
九月起,我回归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了教材和复习全书。进入十月,我完成了660题,并重做了暑期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题目,以及660题中的错题难题。从十月初开始,我着手历年真题,但并未从头做起,而是从2005年至2016年的试题入手,起初每日一练,后期改为每隔两到三天一套,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每个人的进度不同,做题频率可灵活调整,但务必严格把控时间,模拟真实考试环境,答题后认真批改,深入理解错题难题。完成真题后,我转向李永乐的六套冲刺卷和张宇的八套卷,这些卷子难度较大,分数不必过于挂心,关键在于巩固知识和维持手感,非必做项目,真题才是重心。在此期间,我会继续做冲刺卷,同时回顾之前的错题,不断温习660题、真题和模拟卷的错题。十一月以后,我每天投入约四小时在数学上。而八套卷则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唯有正视现状,才能持续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大二上考过六级之后,已经有四年多没碰过英语了,状态全无。幸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真心不爱背单词,背得没有忘得多,积极性必然会被打击到,所以我用一周内的零碎时间简单背了一遍张剑黄皮书的单词薄本之后就再也没背过单词(并没有记住)。事实证明,考前查的各种经验贴上几乎都会写的什么单词要一直背、每天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较重要,而我的方法很简单——研究且只研究真题,不过一定要足够细致。买了两套张剑黄皮书(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两套真题,前者打基础,后者练技术),刚开始做题特别挫败,觉得文章似懂非懂,做题五道至少错三道。之后我把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真题文章都重新排版整理成了一堆word文档,每行文章之间空出两行富裕,然后全部打印出来,按年份用曲别针装订好。之后先做题、对答案,然后拿出对应年份的真题文章A4纸,对照着张剑黄皮书上的段落翻译以及重点单词释义,仔细研究每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用红笔标出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单词意思,用蓝黑色的水笔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英译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理解文章、提高语感、练习翻译(英语的翻译完全不用练,翻译完所有年份的文章之后翻译模块666)。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有点小痛苦,毕竟文章虽然不长,但每年也有六篇文章要翻译呢(阅读4+新题型1+翻译1)。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学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力学是基础,它涉及到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如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因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热学则解释了宇宙中物质的状态和能量转移,电磁学则涉及到了光的传播和天体辐射的研究。光学是天文学的重要工具,凭望远镜观测宇宙,光学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原子核物理学帮助理解星体内部的核反应过程。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因物理的许多概念和定律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并重。理论学习帮助理解和构建物理模型,实验则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光学时,亲手做光路图,模拟光线折射和反射,能更好地理解光的行为。
对每个章节,我会先通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做一些基础习题。遇到困难时,我会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教老师同学。在复习阶段,我会尝试自己出题,这既能检验我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训练解题技巧。我也会关注科研前沿,看看最新的天文观测技术和方法是如何应用物理原理的,这样既拓宽了视野,也使学习更有动力。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定期的自我检测和回顾很重要。我会每周设定一些目标,在周末进行自我测试,看是否达到这些目标,哪些地方还需加强。对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会多次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