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历史学院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起,我就开始了复习工作,每天坚持投入三个小时研读政治,主要使用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每学习一个章节就会配套完成相应的习题(即肖秀荣1000题),这个过程耗时颇多。十一月,风中劲草出版,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必备资料。在阅读了风中劲草后,我理解了为何有些人会选择忽略精讲精练,因为它确实足以应对选择题,但对于初次备考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可能不够稳妥。因此,我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步地推进复习,毕竟我已经将那本厚厚的精讲精练通读了一遍,不愿半途而废。1000题也大致重做了三次,以此巩固知识要点。做完这些,我觉得专心研读风中劲草就足够了。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用了十天的时间来背诵政治,选择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和蒋中挺的五套卷,尽管有些内容重叠,但这些已经足够应对大部分的大题目了!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我是精读文章的,我就是一天A4纸大概3页吧,一个英译汉,一个汉译英,然后总结,从9月开始,9月到11月,每天保持,到后期,我开始把侧重点转移到之前整理的内容上,每天看整理的内容1小时,闲余的零碎时间也会看,然后每天的翻译量减少,只保持一种翻译的感觉。考试做题顺序-作文(小作文15分钟,大作文25分钟),阅读A篇(75分钟内),C篇(22分钟),B篇(20分钟),完形填空(15分钟),剩下时间检查涂卡。有的人做题顺序是先做B篇再做C篇,我这两年都是按这种方法做,第一次考研由于B篇简单,没什么问题,但今年考试新题型我用了30分钟没做完,挤占后面翻译和完型时间,加上心态有点崩溃,影响了这两道题得分。如果规定时间内做完翻译,新题型简单你会很快做完,不简单普遍分数低,同样不会影响完型作答。
考研专业课方面:
历史学基础的核心在于对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对中国古代史,要注意朝代更迭的时间线,重要事件的影响,以及主要历史人物的角色。特别要关注的是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关键时期的制度变革和社会风貌。对近现代史,理解重大历史转折点,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及其对中国社会深远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这包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对史料的鉴别与解读能力,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历史现象。这是提升批判性思考,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要的是建立清晰的历史时间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点网络。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政策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不断巩固记忆。
多做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模式。历史论述题往往需有深度和广度,训练自己提炼观点、组织论证的能力至关重要。注意控制答题时间,保证每部分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
再者,参与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好方式。参加一些学术论坛或者学习小组,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探讨问题,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新的启示。
阅读原著和文献资料是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尝试阅读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提高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