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复习时,避免过早或投入过多的时间,以免分散其他科目的注意力和能量。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进度都有所差异,因此关键是按照个人的习惯来安排,不必盲目跟随他人。对于政治备考,信赖肖秀荣的指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做练习题都很有帮助。我个人购买了精讲精练和1000题,感觉很实用,它们详尽的知识点有助于填补知识空白。我的正式复习开始于八九月份,每天保持3到4小时就已经足够。到了后期冲刺,我选择了风中劲草,并购入了一些预测卷和年度热点汇编。其实,不必过分纠结于选择哪种参考资料,有些人可能会用红宝书等,但最终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的资料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差距,大家都差不多能取得好成绩呢!
考研数学方面:
人家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数学考得好是很拉分的,数学也是最耗时间的一门课程,我觉得最好应该把数学教材好好的看看,做做课后习题进行第一遍学习,然后就可以上复习全书了,市面上有二李的和李王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二李的,但李王的我在第二年是也看了,看复习全书是个浩大的工程,尽量多看几遍,其实不用全部都会,有些太难考验是不会考的。我看书的时候有不会的题目就想个几十秒,不会的话就立即看答案然后分析为什么我没想出来,然后记住这题的解题过程,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只要可以学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到了最后就是大量的做题阶段了,我买了很多题目,有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李永乐的660等,660题我做的最多,两年加起来应该有四到五遍,虽然题目很难不过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说句实话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许多资料我都是开始的时候新鲜,但认认真真完成的好像没有几本,这是我最大的缺点,希望大家不要和我一样,无论哪本习题集认认真真的完成,吃透每一道题就可以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最后就是冲刺阶段的试卷,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多做几遍,我做真题的时候是用一张大白纸,选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写上去,然后再修改,到后期有空的时候多看几遍,感觉这样会比较好。
考研英语方面:
研读张剑黄皮书是考研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切勿提早过度消耗真题资源,以免后期缺乏练习材料。我从五月末才开始涉足真题阅读,初期专注于2005年至2012年的篇章,每日处理两篇,同时记录新词汇并抄写下它们所在句子以加深理解。此阶段主要目的是适应真题阅读的难度和风格。完成这八年的阅读后,为了保持稳步进展,我又快速浏览了1997年至2004年的题目,同样积累生词,但未过于关注准确度,毕竟这些年的命题趋势与近年有所差异。
到了七月中期,我启动了对2005年至2012年真题的深度二次研习。此时,我会每天完成四篇阅读,随后四天分别详细分析一篇,参考黄皮书解析,听取教师指导。由于时间充裕,我将每个阅读篇章打印两次,一次调整行距便于逐句手动翻译,对比解析并在我的打印稿上记笔记,定期温习;另一次则保持原文格式,用于整理题目,剪下贴在笔记本上,同时标注每题对应的原文位置。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每天只能处理一篇,但却极大地促进了后续复习。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我不推荐采取这种方式。
暑期的努力让我对考研英语阅读的模式有了深入理解。十月至十一月初,我又重温了2005年至2012年的真题,前期的打印资料和笔记本在此阶段大显身手。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初,我开始使用英语答题纸,模仿真实考试,在每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模拟演练,继续深入研究真题,梳理各类题型,只是省略了手动翻译的步骤。之后的时间里,我反复查阅真题阅读笔记,重点攻克错误题目,并整理出难度较大的篇章加以关注。这样计算下来,我对真题阅读大约进行了四到五轮的复习,同时多次回顾和记忆所摘录的真题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它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我在复习时,特别注重理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等核心概念。理解这些理论的关键在于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逻辑,例如,为何价格能调节供求?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选?企业是如何决定产量的?这些都需凭大量实例来加深理解,并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运行,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这里,我建议重点关注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特别是IS-LM模型、AD-AS模型,它们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工具,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理解全球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再者,政治经济学部分则更多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这部分内容可能更为抽象,但与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理解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等,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扎实,还需有一定的历史观和全局观。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经常凭做题和案例分析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参与讨论小组或找教师答疑也是提高的好方式。关注时事,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深化理解。例如,凭分析中国的经济政策或者国际经济事件,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