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数学教育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首师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育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教育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假如你高中专攻文科,那么九月着手准备绝对是充足的。对于底子较扎实的人而言,十月启动复习也同样合适。在主观题目方面,我热烈推崇肖老师。坦白说,我只精背了他的四套卷,而八套卷则反复阅读多次,即便无法逐字复述,但答题的主要方向已牢记心中。十一月我才开始关注主观题,从历年真题起步,归纳了提问和回答的各种视角,接着只集中精力于八套卷和四套卷。不论跟随哪个老师的指导,主观题都需要背诵,因为考场中会有一些标准表述需要应用,所以事先积累素材是必要的,考试时便能自如地运用。想要取得高分,关键还在于个人对题目的深入理解。这是我备考期间忽视的一点,所以我提议你们抽出时间去仔细研究过去两到三年的真题及其答案,培养解题的感觉,力争达到七十五分以上的目标。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应当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题目。文章部分的研究应当以细致为主。怎么做到细致呢?首先要通篇将本文阅读后,你要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其次就是从细枝末节开始,每个段落中,每一个不会的单词必须通过查字典搞清楚它的意思,做到每个单词都要认识;每一个不会的词组也要通过查字典清楚他的意思,做到每一个词组都要认识;每一个句子的成分、结构(各种句式的镶嵌式比较复杂的)要搞清楚,这个是解决长难句的关键,做到每一个句子都要认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真题的每篇文章都可以做到单词、词组、句子全方位研究相当的透彻,当然题目中的生词也是不能放过的。通过这种地毯式的全面覆盖才能掌握好基础的英语知识,例如单词、词组、长难句才可以解决问题。另一个部分是题目,我认为题目的研究应当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综合来看。真题是出题老师一年的辛苦工作的结果,所以老师出题是非常小心和谨慎的。如果通过研究十年真题来弄清楚老师的出题思路,相对来讲会对自己做真题有很大的帮助。我对于真题的题目,其一是先看出题的位置,考研出题是有特点的,问题的顺序和段落的顺序相同。我想一定要通览一遍文章之后再看问题,看完文章后,要用短暂的时间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目的,然后接着看题目,迅速判断出题位置,然后看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关联句子处于什么位置,在所在段里出于什么位置,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其二是结合每个选项,看一下选项是否是和定位的那句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意思,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如果选项和句子基本相同,而不是间接地和文中句子有相同的意思,那么这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再就是我想说的是题目答案没有三个连续同样的选项,还有就是阅读的第一个题目基本上不选A。其三,我想做真题时肯定会有错误的题目,为什么要在做完两遍之后,再仔细看呢?我认为做完第一遍,先把错误的标记出来,在做完第二遍后,再把错的标记一下(这两次做都是用铅笔,错误的要用红笔打上勾,错几次打上几次勾),这样两遍之后你就对于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结合题目研究时候,方向感会更明确。针对于每一个题目,你做对的,你要清楚它为什么对,错又是为什么错,这只是第一步,还有就是要搞清楚那些题目错的原因是什么,无中生有、偷梁换柱、随意添加或者删减信息等等。我认为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把真题出题方面的问题解决掉。阅读是英语的主要项目,阅读搞不好,考研英语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但是研究真题的方法要正确,这样才可以取得研究真题的最佳效果,最终培养出对于真题的感觉。研究真题参考资料要看,不过我想还是要依靠自己的摸索,形成自己的对于真题的题感。参考书推荐张剑的黄皮书。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数学分析,这是一门深入研究实数、函数和极限理论的学科,其深度和严谨性都要求有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细致入微的理解力。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例如极限、连续性和导数等。这些概念是整个数学分析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它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定理证明。做大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凭解题,你熟悉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个人喜欢将每个定理都尝试自己证明一遍,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也能提升思考能力。
高等代数则更侧重于抽象和符号运算。它主要研究线性空间、线性映射以及它们的关系。理解向量空间、线性变换和特征值等核心概念至关重要。对这部分,我推荐先从具体实例出发,比如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向量运算,再逐渐过渡到更高维的概念。矩阵论是高等代数的重要部分,熟练掌握矩阵的运算规则和性质,如行列式、逆矩阵和特征值等问题,能帮助你解决大部分问题。同样,多做题也是关键,尤其是一些需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问题,训练思维灵活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复习和预习,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和理解。遇到难题时,我会尝试多种解法,或者查阅资料,甚至与同学讨论,以此来深化理解。定期做一些模拟试题,既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也适应考试的节奏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