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碳经济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应用经济学院碳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中国人民大学碳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复习材料主要包括讲义、出题人设计的1000道题目以及最后的四套模拟试卷。我从7月起跟随课程逐步了解各科知识,不过真正取得显著成效的是从9月开始深入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10月15日。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题也不能忽视,9月至10月我集中精力做单项选择题,而11月则转为多项选择题,每种都要重复练习至少两次。11月15日后,我开始熟记冲刺阶段的讲义内容,这时不仅要掌握选择题,还要着手准备解答分析题。考试前两周,我又特别温习了一遍点题班的讲义。进入12月,我在做四套模拟卷的同时,会利用分析题进行实战演练,不必逐字抄写答案,关键是列出关键点,体现知识点的理解。就这样,我准备充分地步入了考场。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的历年英语真题解析,也就是俗称的黄宝书。如果你也是处于想把英语拾起来找点感觉的话,那我推荐你需要找一本不是很难的阅读资料,不需要太深究,做一做,看看答案,但是一定要看一下解析,看一下错误原因。我当时是用的考试虫的阅读,他每个单元有四篇阅读,一篇新题型,前3篇阅读都是简单类,最后一篇是较难。也谈不上好还是不好,就只是一个练手的过渡期。至于张剑的150篇,我是不怎么推荐的。我自己是买了那个基础训练篇,题目设置逻辑倒是和真题有一点点像,可是经常会有答案很难说服人,所以我做了几个单元就没做了,他的那个提高篇,据我同学做的状态来看,就是各种考生词。。。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的真题,是从1991年开始做的吧,也算是那2000年之前的当练手,毕竟他比市面上的资料靠谱。先是做一遍,看一下正确率,然后带着看一下错误选项的原因。然后一直做到了2002年。然后就是倒回去做第二遍。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句句翻译,自己现在原文上面可是大略的写一下意思,然后对照标准翻译,在订正。这个过程其实挺耗时间的,但是有它的好处。在才开始翻译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句序什么的甚为痛苦,可是静下心来,翻个几年,你将会有大收获。还能练翻译,就不需要特地挪时间练翻译了。我在把1992-2002翻了一遍之后,再去做2003-2008,过程和上面一样,可是明显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多了,特别是到2005年之后,几乎不用怎么多写,只需要把一些长难句写粗来,而且翻译的正确率上去了,做阅读看答案也好理解多了。我是特地留了最后三年没做,想要最后一个月测评的。这一遍做完,你会发现第一遍做的答案自己完全没有印象,所以放心大胆的做真题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分析题目,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是什么错误。同时也要分析文章结构,分几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这一遍做完后,就开始做第三遍,文章大略看一下就很容易有框架了,继续做。其实,要是认认真真每天进行这些工作,在家上背单词,其实做完这些的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早点做真题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遍我就是读真题,大声读粗来,一边读一边想着文章结构,就会有很大的阅读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在最后一个多月主攻作文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掉阅读,因为那个时候怎么的怎么的对真题也比较熟了,再不济每天也得读个一两年的真题。我的这个准备过程是比较耗费心力且短期没什么华丽提升的,但是从身边同学和我的准备和最后分数来看,还是有点效果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类综合能力是考研的基础,它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和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对微观经济学,我建议深入理解供求模型,市场均衡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宏观经济学则要重点关注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理论和财政货币政策等核心概念。统计学部分,要熟练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假设检验和线性回归的应用。财务管理的知识点则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决策和投资评估上。
至于碳经济专业基础,这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原理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我特别强调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理解,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机理、气候模型及影响评估等内容。要熟悉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比如碳定价、碳配额分配和碳金融产品设计。还要关注政策层面,如各国的减排策略和国际气候谈判动态。这部分的学习需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章和政策报告,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记忆”。对经济学的概念,尝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样既有助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定期做题是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帮助你适应考试的风格和难度。多参加讨论小组或找同伴一起复习,凭交流深化理解,发现自有的盲点。
在碳经济这个领域,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我会关注国际国内的环保政策,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模拟碳交易、研究低碳技术的应用等,这我对课程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