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复习政治全程跟随肖大爷的步伐就可以了。政治9月开始复习,最开始买了红宝书和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题目,每天政治的学习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后来等风中劲草出版,买了这本书之后主要就是看这本了(在保证红宝书已经看过一遍的情况下)然后就是配合做第二遍第三遍1000题。然后就是等肖秀荣八套卷出版,买来只做选择题部分就好,做完八套卷买肖秀荣的真题做做选择题,如果有像我一样平时不关心政治热点的,建议再买一本肖大爷的形势政策与时事热点的小册子,到12月再买了肖大爷的4套卷,啥也别想,所有的大题都背了,背到考前一天。之后 做了第二遍,主要是觉得自己做题出错率有点高,然后开始做第二遍,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因为第一次把选项写在最侧面的空白处,然后修改的时候,也统一都写在一边,所以可以用纸挡住答案。然后第一次做的时候,会有一些觉得比较偏的题目即使做对了也做了标记,然后多看看),整理了错的题的知识点,有的点可以放在一起对着记。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新题型挺多的,大题比较正规,前面的客观题比较考验人,自己训练的是在不够。自己是从4月份左右开始自学高数的,在暑假之前非常粗糙的自学完了高数,做了一下李永乐的全书,完全不会做,只能看,心里也很着急。后来每个知识点都会看一些解题技巧,后期做题的时候发现特别好用。数学千万不要只看,一定要动手做,看100遍不如做3遍。自己到11,12月份才把全书做完3遍,真题做了2遍,第一遍套卷联系,每天上午一套,计时的,非常受益。自己基本上只做了3套左右模拟题。数学,我花时间最长,到最后也是最自信的一科,因为觉得这是最能为自己提分的一科了,我还是报有一点点小的幻想的。
考研英语方面:
先说单词:单词书很认真的背过,六级过完看考研单词书觉得很熟悉,很多单词都是重叠的,这无疑减轻了我许多复习的负担。最开始我选择的考研单词书是红宝书,在背第一单元的时候简直就是煎熬,因为不但单词不认识,每个句子理解起来也特别费劲,我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翻译,把每个句子里面的生词都标出来,平均看完一单元需要一个多小时。基础工作做完后,我就开始默记单词、读句子。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其实有利也有弊。红宝书的弊就是尽管你觉得单词你都记住了,但是换一个语境你就完全不认识它了,而考研英语单词的意思又是非常多变灵活的,所以看到阅读会有种单词白背的沮丧感。我为了克服这个不足甚至手工把红宝书中我觉得我第一眼看到不理解意思的句子全都摘了出来,训练自己看到句子就能结合语境理解单词意思的能力。然而,它还是有利的。我相信我后来学习英语的轻松跟我当时扎扎实实用最笨方法背过单词是分不开的。我的第二本单词书是朱伟的恋练有词,是我人生中唯一看完的单词书,书也是我极力推荐的。因为它是按单词来分,把单词在每个考研真题句子中出现的意思都列出来,结合了背单词、练语感、阅读理解断句甚至写作的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遥感原理、传感器类型及其工作方式、图像处理和分析等部分。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比如电磁波谱、反射率、辐射传输方程等。这些基础知识会帮助解读遥感图像,理解地物的光谱特性。
在传感器方面,需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和航空器,如 Landsat、MODIS、SPOT 等,它们的分辨率、覆盖范围和数据获取周期各有特点。掌握这些信息能帮助在实际工作中选合适的遥感数据源。
遥感图像处理是另一大重点。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分类等步骤,这些都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的关键环节。我建议多做实验,亲手操作,凭实践来深化理解。
遥感数据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凭像元二分法、植被指数计算、变化检测等技术来解析遥感图像,揭示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部分需结合GIS软件进行,如ENVI和ArcGIS,它们提供了强大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
学习遥感技术,除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我经常利用公开的遥感数据进行案例研究,如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城市扩张的监测等,这样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团队合作和交流也非常重要。我会参加一些项目或者讨论组,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问题,分享心得,这样既能拓宽视野,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