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微电子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备考指南与经验

上海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开始复习是七月份,先把去年的大纲解析找来抽时间看了两遍近代史,然后直接开始搞肖秀荣的1000题(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啥都不懂就做题,当然是用铅笔),做完一遍开始看大纲解析,这时候就稍微有些重点的看了,马哲,毛概,(思修我当时是跳过的,想着最后背的)这个时候肖秀荣的背诵纲要出了,我就结合着纲要继续做1000题,还是对1000题进行了车轮战(错的不停的再做)。最后预测题我还是只买的肖八和肖四,最后的时间基本全在背肖四,最后肖大爷没让我太失望,压中一道半大题,政治对于许多人来说运气成分很重,不管怎么说认真准备一定没错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课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解决了大学一年级购买的一本高等数学辅助教材上的所有问题。同时,我还制作了详细的笔记,记录下关键概念以及一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示例。在此基础上,我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完成这些工作时已是九月的下旬,接着我开始了全面复习。那时,我发现我能解答全书上大约80%的问题。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真题。
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所以我规定自己每天上午用固定的两个半小时来解题,并在时间结束后严谨地评分,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同时,我会将模糊不清的概念记在专用笔记本上,这样整个上午我都专注于数学。我重复做了两次数二的真题,一次数一和数三的真题。由于后期时间紧迫,我调整为三小时内完成两份试卷。起初,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时间安排也常常不足,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挖掘弱点,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转向模拟卷,直至考试前三天才停止。最后的三天,我专心整理了笔记,从头至尾梳理了一遍内容。由于数学考试通常在上午举行,我一直保持上午学习数学的习惯。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的基础是词汇,在我看来,词汇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我们最终的英语分数。我们现在会听很多人发帖子说,文章读不懂也能够把题目做对,别听他们扯淡。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更应该把词汇这个基础打的牢固了,才能在暑假的时候有一个质的提升。我用的英语词汇书是绿皮乱序版,其实哪本都一样,就那么多常考词汇,本质差别不大,关键是要背,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背一遍就要在第一页空白页的地方标记下来,注明这一遍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好给自己打气。到10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记了足足12遍了。之后一直到考试前又过了几遍,加起来算是15遍至少了。所以,对待单词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英语真题毕竟少,为了增加英语的阅读量于是我们不得不购买一套英语模拟题,做模拟题的方法与做真题类似,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做模拟题不能死抠,毕竟模拟题的严谨度不如真题。答案和正确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把握做题的过程,积累做题的经验,寻找做题的感觉。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反应、材料性能等诸多方面,每一个领域都有其核心的概念。例如,理解晶格结构的不同类型和对材料性质的影响,掌握相图中的平衡线和区,以及它们如何指示材料的制备和处理条件,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知识点不仅需记忆,更需深入理解和应用。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材料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在实际材料中找到对应。例如,凭分析实际材料的微观结构,更好地理解扩散过程;凭研究材料的加工工艺,深化对相变的理解。多看实验报告,多思考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会学习更为生动且深入。
再者,做题和复习是提升的关键。《材料科学基础》的试题往往涉及大量的计算,如扩散系数的计算,相图的解析等。定期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不仅检验理解程度,也能帮助你熟悉题型和解题技巧。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自有的语言,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对巩固记忆非常有帮助。
积极参与讨论和寻求帮助。你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不妨向同学或者老师教,他们的不同视角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启示。参与一些学术论坛或讨论组,看看别人是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