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理科生,对政治那是相当担心。实在不想看政治那时候,就看晚了,十月看了一遍大纲,到十一月中旬开始每天下午看一下午政治,看一节做一节题,紧赶慢赶十二月之前终于又看了一遍大纲,提还没做完,囧。不知道的就问老师,包括马原的框架,之前老师讲过可我太懒没有记笔记,自己折腾了一个下午总算是弄好了,不是混混沌沌了。然后就做肖秀荣八套卷,风中劲草背了有三分之一,就是马原毛概史纲都背了点,做肖四任四,做真题,其实感觉这些都看完,政治选择题已经差不多了,你也有感觉哪些选项一看就不对。还有形势与政策,看的是任汝芬的。到最后一个月就开始背了,每天背会就,我看人家都背肖秀荣小册子,但是我背了几页就没背了,主要我是在特别讨厌背书,最后就背了肖四,最后考场上因为前期老师带着基础不错,大题即使没有背写得也很流畅,政治考的还不错。我想说,基本政治是你们最不用担心的科目,两年经验来看,只要背点做题,完全可以写上去的,放心。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词汇、复杂句理解和阅读策略。对于词汇,如果你的基础扎实,不刻意记忆也能应付;至于复杂句,可参考“考试虫”的相关书籍,虽然可能有些生僻单词,但它对句子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适合初期提升阅读理解。另外,张剑的考研阅读模拟题集非常接近真实考试,值得推荐。阅读策略则需要通过研习历年真题来培养,张剑的真题集因其优质内容而备受推崇,重点在于理解解题思路。
针对考研英语,共有五个题型。首先是完形填空,这主要依赖于日常积累和语言直觉。若有余暇,每日练习一篇或许有益,但我个人并未尝试,仅深入研究过真题。其次是阅读理解,它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尽管某些答案可能存在争议,但大部分都是合理可行的,关键在于充足的词汇量和大量阅读以增强基础,更进一步则是洞悉命题者的思考方式,即运用反向思维,了解对手方能常胜。
第三种是新型题型,初次接触可能感觉难度适中。接下来是翻译题,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直观的部分,主要考察词汇和短语掌握,考场上的确知道什么就写什么,即便不懂也要尽量编出内容。最后,作文部分分为大、小两篇,虽说大家可能写得相似,但依然有机会获得高分。据说有些考生凭借预先准备的模板取得了好成绩,只能说他们运气不错,毕竟不能每次都遇到原题或未被识别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文学基础,这是一门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课程。我在准备这门课时,注重了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对每个时期的文学特征,我都会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也特别关注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思想,因这有助于我更全面地解读他们的作品。我还凭阅读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来深化理论知识,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汉语言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汉语的历史演变、语法结构、词汇变迁以及文字学等内容。我强调的是对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诗词中的用字、用句和韵律规则。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研读经典古籍,比如《尔雅》、《说文解字》,并凭对比现代汉语,理解古代词汇和语法的特异性。我还借助各种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来解决疑难词汇。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我也会结合《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内在逻辑。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至关重要。我会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尝试用自有的话复述所学内容,甚至模仿古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参与讨论小组或找到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我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