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科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理科生来说,政治学习无疑是一大挑战,但只要有恰当的方法,也能在政治考试中游刃有余。首要原则是,我们要理智看待市场上的各种预测参考资料,即使像著名教育家肖秀荣教授这样的大咖,今年也只能命中半道题目,引来众多学生的惊叹。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官方发布的教材——“红宝书”,才是最可靠的依据。我们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追从,深入理解大纲是备考的关键步骤,没有速成之法。通常,大纲需要阅读至少三次,并通过做题来巩固理解。特别是历年的真实试题,尤其是主观题部分,至关重要。每道题背后都有其固定的出题模式,我们需要把握阅卷教师的评分要点,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作答。遵循这种方法学习,到考试时面对考研题目就会感到轻松许多,不再过度依赖猜测考题。目前命题小组对此非常重视,未来的预测准确率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提升独立答题的能力,沉着应对考研政治显得尤为必要。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期间,我的数学成绩相当理想,同时我对这个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在大三下学期,我就启动了数学复习计划。我首选阅读教材,不过并未完成所有课后练习题,因为数量庞大,我觉得有些繁琐。我倾向于深入理解每一个定理和定义,习惯于看完一章节课本后,配合完成一章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因此,在暑假来临之前,我已经几乎完成了整本书的复习。暑假期间,我专注于《基础过关660题》和《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的训练。开学后,我尝试了几套历年真题,并能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完成,这让我感到挺满意的。于是,我减少了数学的复习频率,偶尔做一些真题的部分题目。到了十月份的国庆假期后,我开始挑战颇具名气的400题。遇到难题时,我会花费将近三个小时去解答,虽然过程中有些挣扎,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我通常花两个小时草草地解答后便结束了。第一次做400题时我没有全力以赴,等到题库耗尽后,我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投入了更多的专注力。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较差,目前还没通过六级考试。早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背单词了,起初是用一本厚厚的绿皮词汇书。但到了大三下学期,我转向了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本书相对薄一些,据我估算,一年间我至少翻阅了十几次。十一月时,当我感到焦虑不安,手里拿着这本书,心中便有了安慰,仿佛它证明了我这一年的确在努力学习,这种心理效应不容忽视。
对于处理长难句和阅读理解,我参考了张剑和何凯文的资料。最初,我以张剑的97-06年真题作为练习,坚持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来背诵,虽然有时无法完全记住,但我尽力而为,这样的方法确实让我感觉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至于作文,我在考研帮中挑选了一些我认为精彩的句子,形成了自己的模板。由于深知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在考试前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训练英语书写,既为了争取分数,也为了减轻考场上的紧张感。考试时,我先打草稿,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在试卷上,我想这部分整洁的卷面可能给我加了不少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大气科学基础综合涵盖了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等多个子领域。气象学是基础,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现象的成因至关重要。在这里,你需深入理解风压关系、热力环流、锋面理论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析实际的天气图。对大气环流模式的理解,如季风系统、洋流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气候学部分,需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包括温室效应、地球辐射平衡、气候类型的划分等。理解和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是这一部分的重点。熟悉气候模型并能进行简单的气候预测,也会在考试中体现其价值。
再者,大气物理学则更偏重于微观粒子行为和能量传输过程。例如,了解气体分子的动力学行为、辐射传输机制、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等。这部分需扎实的物理基础,特别是热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践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是基础,但要真正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就需凭做题和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例如,尝试自己绘制大气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图,或者分析特定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原因。参与科研项目,阅读相关论文,也能帮助你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大气科学。
在复习过程中,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很重要。将复杂的概念简化为自有的语言,制作思维导图,这既能巩固记忆,也有助于在考试时快速提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