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机技术考研复习要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我一直遵循肖秀荣老师的指导,认为政治复习无需过早开始。十月开始是完全可以的。初期,我使用了《精讲精练》搭配《一千题》,反反复复做了大约三四遍,着重整理常考知识点。然后,我深入研究了过去十年的真题,摸索其命题模式。最后阶段就是集中精力做八套卷和四套卷,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对于马原中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部分,我主要依赖《精讲精练》来理解,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大致的知识框架。在冲刺期间,我每天都背诵八套卷和四套卷。有人会问这样是否真的能预测到题目,但我认为,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流利表达,懂得如何措辞恰当,显得有深度和广度。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最理想的科目。大概三月份开始看教科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还有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建议看前先了解一下具体需要看哪些章节并标注好,不要一股脑就开始投入学习。对于像我这种大学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我建议是先自己认真看书,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熟悉一下知识点,同时我还买了张宇的高数十八讲、线代九讲与概率论九讲以及历年真题全解和八套卷四套卷。怎么说呢,贪多嚼不烂。其实我个人觉得把课本与视频的笔记吃透、把历年真题全解认认真真做两三遍就应该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持续了三个月,我主要专注于记忆词汇和阅读文章,红宝书中的单词我大致背诵了两次。同时,我利用张剑的黄皮书来研读其中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质量很高,但遗憾的是,其命题风格与考研英语相差甚远,因此做不做那些练习题并不重要,正确与否也不必过于纠结。这样的日常学习大约每天投入三到四小时,直到六月中旬,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每天精做一篇,并在次日清晨背诵文章和短语,几乎将所有真题文章都熟记于心。反思起来,我在英语复习上的最大疏漏就是没有在最后阶段预留几套真题来进行模拟训练,导致后期无新题可做,所以我大约反反复复地做了三遍真题。对于作文部分,我参考的是考研1号系列的《写作160篇》,从十一月开始,我不仅实战演练真题作文,还会背诵书中的范文。就这样,我的英语复习告一段落。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如链表、队列、栈、树、图等,以及它们的操作(插入、删除、查找)至关重要。要深入理解这些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对优化算法设计有决定性影响。我在学习这部分时,经常凭编写代码来实践,这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排序算法、搜索算法、图算法等是常考的内容,比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Dijkstra算法等。我建议凭做题来提高算法能力,LeetCode、HackerRank等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目,既检验理解,也锻炼编程能力。
再者,操作系统是连接硬件和软件的桥梁。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内容需透彻理解。尤其是进程间的通信机制、虚拟内存管理和磁盘调度策略,这些都是常考点。理解这些概念,不仅对应试,对未来研究也会有很大帮助。
计算机网络则是计算机世界的血脉。TCP/IP五层模型、HTTP协议、DNS解析、网络安全等问题要清晰把握。我建议凭实际操作,例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来直观地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复习,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保持对知识的持续接触和应用。我也积极参与讨论组,和其他考生交流,从他们的疑问中找到自己可能忽视的知识点,从他们的解答中获取新的思考角度。阅读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如《计算机网络》(Andrew S.Tanenbaum)、《算法导论》(Thomas H.Cormen)等,也是提升深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