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每年的政治大纲通常在九月中旬发布,我在大纲公布后才着手复习政治,每天分别利用午餐时间和晚间休息时各投入两小时来学习。当我觉得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些疲惫时,就会转向政治来转换一下思维。实际上,我没有怎么使用红宝书,因为它的编排杂乱且题目偏向复杂。因此,我主要依赖肖秀荣的教材。不过,后来我觉得自己启动政治复习的时间稍晚了一些,有点吃亏,所以我推荐大家从暑假期间,大约七、八月份开始就可以阅读肖秀荣的书籍(当然,红宝书内容全面,可以用作补充材料,我有同学没用肖秀荣也取得了八十分以上的好成绩)。
我的复习策略是学完一个部分就立即做相应的习题,遇到错误用铅笔轻轻标注,以便后期重点复习。大约十一月左右,我会开始看《风中劲草》,这几乎是每位考生都会参考的资料,它详尽列举了历年的重要知识点。政治选择题通常不会与最近几年的考题重复,除了哲学部分,所以这本书相当有用。接近十二月,我开始做肖八的选择题,直到十二月中旬,转而集中精力看肖四,并背诵其中的大题。同时,我也尝试背了蒋五,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实只要你专心背诵肖四就够了,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再考虑其它资料。(我们那一年肖四的预测非常准确,只要背熟就能应对考试。总之,对于政治科目,保持适度的关注即可,前期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话我自己感觉自己还不错花的时间少一些。数学4月份开始就看课本,课后习题挑一些题做,不要全做完,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学会,学会了这些即使考试出到了没做过的题也不会太慌张,毕竟题型千变万化思路总是差不多的。5月份做全书,做了一遍后发现自己有些题不应该错,有些题确实不会做,我自己就标注了一下,第二遍就把不会做的题做了一遍。7月份我开始看之前做的笔记自己总结一下数学,可以按照全书上面的章节总结,让自己大脑有一个清晰的做题思路,这样做题时才会分析这个题考的是什么。8月份开始刷660题,这个题有点难,我是花了一个月才做完一遍,感觉做的不好,又做了一遍。10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研究每年题型然后自己总结一下。
考研英语方面:
首推用于初次记忆单词的是红宝书,它还配备了一本精简版的小型单词书,非常实用,汇集了重要词汇的精华,便于后期复习。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末尾列出了单词在考研文章中常见的各种形态(如过去式、现在式、名词和形容词形式),这对于实际阅读考研文章大有裨益,因为你会发现,即使记住了单词,也不一定能迅速识别出它在文章中的变形形式,比如名词或形容词形式。在三四月期间,你需要一本涵盖广泛的单词书,而红宝书是绝佳的选择,尤其是它的附加表格极为有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电磁波谱理论、遥感图像的形成过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等。理解这部分内容,首先要掌握不同波段电磁波对地物的响应特性,比如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等,这对解析遥感图像至关重要。要深入理解遥感成像的过程,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概念,以及各类遥感器如卫星传感器、航空相机的工作原理。
遥感的应用则更为广泛,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多个领域。例如,凭分析多时相遥感图像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或者凭热红外数据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在这个阶段,需熟悉各种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分类算法等,并能熟练运用GIS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遥感,除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我建议大家积极参与实验和实习项目,亲手处理遥感数据,这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关注最新的遥感技术和研究成果,如高分卫星数据的应用、深度学习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等,这些都能帮助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也很关键。将遥感的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和应用案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面对复杂的遥感问题时,能迅速定位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