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方法与经验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楼主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应该只能算作是一般,但是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楼主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楼主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楼主来说至关重要,楼主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楼主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楼主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完成660道题目之后,接下来应当接触一些真实的考试题目,因为之前的阶段主要是为了奠定扎实的基础,现在需要了解考研数学的实际考察方式。我选择了李永乐的《数学历年试题解析》这本书,它非常实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过去十年的全套真题试卷,而第二部分将这些真题按照各个章节重新编排。这种方式让你可以通过阅读第二部分,清晰地了解每个知识点在历年真题中是如何被考查的,以及哪些是经常出现的重点。我当时选择先读第二部分,并按照章节顺序逐一完成了所有真题,以此理解不同部分的特点并找出共通点,从而识别出哪些内容更为关键,哪些相对次要,以便针对性地备考。这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无论你是否具备大学数学背景,在开始复习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教材一至两遍。这样做有助于那些学过高数、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人重温本科知识;而对于未曾学过的人来说,对照大纲学习知识点是建立牢固基础知识的关键,为解题做好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文章分为长篇和短篇两类,两者至少需获得15分作为基础,不能再低于此。对于短篇,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格式。例如,如果是书信,了解如何开启和结束至关重要,这些细节不容出错,否则损失分数实在可惜。至于长篇,应建立自己的写作框架,备有几个适用的通用句子是有帮助的,不过不宜过多,否则教师会轻易察觉你的写作水平有限,随之而来的评分也可能不尽人意。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无需过分依赖模板,更应注重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然而,使用模板同样需要技巧,并且所选的范例质量必须高。我个人推荐以历年的高分作文为模板进行学习,同时分析历年作文的主题,这样有助于把握命题趋势。考研英语作文不会追逐热点,但也绝非偏僻话题,确保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在积累了若干篇文章后,逐步提炼出自己的写作模式,思考常用哪些过渡词汇,哪些高级句型,这样在实际考试中就能得心应手。日常积淀:我认为作文的准备工作应尽早启动。即使未立即开始背诵范文,也应注意日常的点滴积累。我在背诵了一些范文后,阅读时发现许多语句与作文主题紧密相关,其表达流畅,词汇精炼,完全可以融入到作文之中。尽管我在这方面做得不足,但我建议后来者在完成阅读练习后,将适合用于作文的句子摘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需深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核心定律,并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对基础理论部分,如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理解它们的基本内涵至关重要。这些定律是分析化学反应方向、平衡状态以及过程自发性的基石。要深入理解这些定律,不仅要看书,更要多做题,凭实例去体会其内在逻辑。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中的另一大块,理解和运用速率方程、活化能等概念是重点。过渡态理论和碰撞理论也是这部分的重点,需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来理解这些动态过程。
再次,量子力学在分子结构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如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原子轨道等,这些都是理解分子性质的基础。这部分的学习需耐心和抽象思考,尝试将抽象的物理图像与具体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统计热力学和溶液理论也是考察的重点。理解和运用配分函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以及溶液的依数性,对预测和解释许多化学现象有极大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应用”是关键。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原理,并灵活运用。定期复习和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是课堂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我还推荐大家参加一些讨论小组或找一个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难题,互相答疑解惑,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