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体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长时间未接触政治,我报名参加了辅导课程,发现受益匪浅。从7月中旬课程启动,一周密集学习后,我每晚都会复习讲义。课堂上的专注让我记下了不少内容。9月份我才开始阅读肖秀荣的教材,但这显然有点晚,周围许多人早已开始。我看书时会标记我认为重要的部分,并配合每章做1000题,记录错题。到10月中旬,我已经完成第一轮这样的学习。第二轮,我专注于之前标记的重点,再次做1000题并使用彩色笔标注重复出错的题目。11月中旬,我购入了风中劲草,但由于内容繁多,我只是浏览了两遍,同时每天做一套历年真题和1000题的错题。12月到来,各种模拟卷纷纷发布,我强烈推荐肖秀荣的4套卷和8套卷,其他如蒋中挺、任汝芬、米鹏、石磊等人的资料可以用来练习选择题。至于主观题,各导师预测的题目大同小异,各有侧重。模拟卷出来后,我就开始背诵大题。可能是我对政治不够敏感,我发现大题很难记住,需要大量时间。我最大的失误是在最后的二十多天里同时背诵肖4和蒋5,这使得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充分掌握,考试时面对的大多是肖4的题目,但由于记忆不牢固,答题并不流畅。此外,我觉得选择题也有一定难度,最终得分仅为60分。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或针对性训练,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靠,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我从1997年的英语一开始做起,此前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上。起初,我每天只做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书。做题时,我会标记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即使是模糊记得的也会标注。完成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对于翻译错误的单词,我会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记录下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一直做到了2012年的英语一题目。那时已经是九月份开学了。
英语二的部分,从2007年至2009年是针对MPACC的,从2010年起才算是真正的英语二。我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做完后我会观看教师的真题解析视频,因为他们会分享解题策略,之前的我没看是因为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还会分析干扰选项的设定。我持续做到2013年。这时,我会将每篇文章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仔细翻译,并与参考译文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忽略的一些问题。到了2014年底,我已经完成了8篇文章。通常,经过这一阶段,你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开始做,打算把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留到最后阶段测试。起初一天只做一篇,后来由于已经做过一次,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所以我一次做了两篇。同样的,你仍然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继续做好标记,完成后在原有笔记上突出关键词汇。回顾错误,思考为何出错,如果是因为翻译问题,就重新翻译问题部分;如果被干扰项误导,分析它是如何设局的,以及为何未能识别正确答案。这样一直做到2014年,那时应该是11月初了。
接下来,我做了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也是一边做一边翻译,确保不遗漏任何单词。看完视频后,我在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等到这一切结束,差不多已是11月底。英语二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听了唐迟的讲解并完成了所有练习就没有再深入了,因为英语二的新题型真的很容易,目标是拿到满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谈谈普通物理A。这门课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和能量守恒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热学中,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需深刻领会,尤其是熵增原理的应用。光学和电磁学则更注重公式推导和应用,如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以及电磁场的变化规律。学习时,我建议多做实验,凭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接下来是电动力学A,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高级分支,主要涉及电荷、电场、磁场、电磁波等内容。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核心,它描述了电场和磁场如何相互作用和变化。电磁场的概念和计算,特别是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需大量的数学技巧。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吸收,以及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也是重要考点。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画图分析问题,将抽象的电磁场可视化,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无论是普通物理A还是电动力学A,都要尽可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凭分析天体现象来理解物理定律,或者设计电磁设备模型来验证理论。定期复习和做题也必不可少,只有不断练习,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我还发现,好的数学基础对深入理解物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等,它们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强大工具。我会在学习物理的,不断巩固数学知识,确保能准确地进行物理建模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