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高能物理研究所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复习要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套装以及红宝书作为参考资料,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前者,特别是其深入浅出的哲学解析,让复杂知识点变得清晰易懂。书中的历年真题能够帮助我识别关键点,彩色印刷的文字也增添了不少阅读的乐趣,相比之下,红宝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容易让我感到疲倦。在阅读过程中,制定个人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每日阅读的页数,预计完成的时间,以及预留一些宽限期以防万一(通常会有些小插曲延误进度,所以我会设定两天的缓冲期)。这样能更好地掌控时间。起初我计划每天读20页,发现较难实现后调整为15页,大约一个月内读完。我个人习惯于早晨投入约两个小时专心阅读,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常常需要边读边思考,但这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调整。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的时间最多的一门科目,甚至比专业课还要多,当然我并不建议大家也这么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确实差别很大,我只是想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在专业课分差拉得不是很开的时候,数学决定了你初试的总体水平。复习最重要的也是基础,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个人认为必不可少,考点要求、章节内容精讲、例题分析,该有的都有。在全书的使用上,我先是完整地看了一遍全书,知识点和例题都是看,我在看的过程中把教材当作参考,遇到疑点难点再去翻教材,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但我觉得效果还可以,不过建议大家还是按照基本的步骤,先去看一遍教材,一遍就够了,然后好好利用全书。我在看完一遍之后,自己动笔又把所有例题独立地做了一遍,写了满满一个练习本,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学习难点,这些成了我之后反复查看的精华,一定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关于《基础过关660题》,我也做了,而且花了挺长时间去做《660题》,效果是有的,但我感觉作用有限,《660题》中大概70%是基础题,还有20%到30%是比较难的题,要么方法不常见,要么知识点生僻,做起来比较浪费时间,作为一种拓展练习是可以的,但花在上面的时间切不可太多,当然,数学我也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同样是作为模拟自测,我到大概最后一个月开始做的数学真题,从2005-2019年,每一年的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这里提醒一下,2007年以前题型设置和现在的不太一样,比较陈旧,因而实际上真题练习从2007年开始即可。我每次模拟都是严格划定时间,3个小时做完停笔,最开始的时候总有一两题做不完,不过熟练之后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我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关键在于扩大视觉范围。早先读得慢时,我会逐词去理解并消化其含义。但随着速度提升,我能迅速捕捉到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动词和宾语,整句一目了然。此外,对英文段落结构的熟悉也让我能快速识别不重要的内容,只需匆匆一瞥即可略过。我并没有深厚的语法功底,全靠多练积累经验。在12月里,我建议完整地做一遍过去十年的试题,且要定时完成。对于最近三年的试题,时间安排如下:11月下半月做一套,12月上半月做一套,12月下半月再做一套,务必严格控制时间,并深入整理分析,以维持做题的手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是关键。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感等必须牢牢掌握,这是理解后续复杂电路的基础。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理要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运算放大器的各种应用,如电压跟随器、加法器、乘法器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同样重要。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制转换,以及各种逻辑门(AND、OR、NOT、NAND、NOR、XOR、XNOR)的功能和特性,是基础中的基础。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理解,需凭设计实例来深化。例如,计数器、寄存器的设计,以及它们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再者,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接口技术也是考察点。比如ADC(模数转换器)和DAC(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这部分需结合实际电路进行学习。电源管理、信号调理等实际问题也需有所了解。
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采用“理论+实验”的模式。理论学习中,除了课本,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也很丰富,辅助理解和记忆。实验则能你亲手操作,直观感受电路的工作状态,加深理解。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帮助你把握考试的难点和重点。
我还发现,讨论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有效。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也能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遇到难题时,不妨尝试把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步步解决,这样会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