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电子信息硕士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9月底我才开始复习,当时购买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迅速通读了一遍,因为我认为先有个大致了解再去听课会更有效果,同时也会记下关键笔记。建议构建一个大纲来帮助记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内容。不久后,我开始使用风中劲草进行背诵,但我个人有时倾向于简化处理,这可能使我在理解上不够深入,这是一个性格上的弱点。我希望你们能吸取教训,脚踏实地地掌握每一个关键知识点。接着,我便转向了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当然,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模拟试题,如蒋中挺的五套题、杨加宁的题目以及石磊的资料,多做练习总是有益无害的。开始的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数学的复习,我复习全书看了好多遍,暑假的时候也刷了张宇的36讲,做了相应的笔记。数学这个东西参加过高考的同学都应该知道,没有一定的题量是不行的,教材只告诉了知识点,题型什么的很灵活,所以需要做大量的题目来练手。就拿我来说吧,复习全书的练习册我是做完了的,书上的例题也是做了很多遍,汤家风的1800题的基础部分我也做了好几遍,这本书倒是挺好的,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可以通过做题来强化记忆,例题之间联系很大,答案也很详细。暑假的时候我又买了本张宇1000题,我想说的是有点难,暑假的时候张宇1000题应该做了2遍左右,做完这个基本上就到9月份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了,最好买那种试卷版的真题,按照标准时间自己模拟一下,真题里面很多题目还是很基础的,有时候都感觉这题目自己能考满分,真题做了之后注意总结,你会发现常考的有哪些题目,有哪些常考知识点,还是有挺多借鉴意义的,做完几遍之后就可以准备做一点模拟题了,比如汤加风的8套卷,张宇的4,8套卷就有点难了,有点打击人,还做了合工大的八套卷,有人说曾经押到过题,可以试试。
考研英语方面:
我自认为英语能力不算出色,四级和六级的成绩都在五百多分徘徊。所以,我推荐你们借鉴更资深的英语达人的学习方法。我个人使用的是乱序版本的绿皮词汇书,加上老蒋的《高分阅读》、《长难句》以及《历年真题精解》。我觉得购买过多书籍并不实际,很多书我只是匆匆浏览,甚至有些未曾翻开。倒是词汇书,我投入了不少精力,总计复习了大约六七遍,起初进度较慢,后来加快速度,每天约一小时就能看完五个单元。关键是要针对自己的弱项强化练习。英语的进步是个渐进的过程,多做阅读和真题至关重要。只要你有一定基础,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我在初试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反思后发现,主要是由于我没有充分重视联考写作的训练,结果影响了写作得分。另外,我对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不多,真题也没有深入研究。希望大家别重蹈覆辙。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和掌握地质年代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年表、岩石类型及其成因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分析地球历史和地质现象的基础。对岩石类型的区分,尤其是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性,需凭大量实践观察来深化理解。要熟练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这是确定地质事件时间尺度的关键工具。
地质构造理论,如板块构造论,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需深入理解板块的运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活动等。这不仅需理论知识,也需具备解读地质地图和遥感图像的能力。
再者,地质过程的理解离不开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从矿物质的形成到水文循环,再到碳循环,这些都是地质系统动态平衡的表现。学习这部分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质过程。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必要的,但实地考察和实验同样重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模拟地质过程,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思考,能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定期复习和做练习题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凭查阅相关文献或教老师来解决。在理解和应用上下功夫,真正掌握地质学基础,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