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信息工程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时间,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每天做选择,做的不是很多,需要找一个可以充当教材的资料(我用的风中劲草)每天细细的看一些,事实证明,很多名家嘴里的考点的确是考点,但他们没强调的点,往往也会是考点,而这就是你超过别人的点,多看书,理解的基础上掌选择题,不要死记硬背,大题我一般在考前20天开始准备,每天背两到三道,只是为了让考试的时候有话说,背不下来,也不要紧,你要记住,你前面打的基础好,不论什么题都是可以写的满满当当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科非数学莫属。大约在3月左右,我开始研读教材,包括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上下册)》、《线性代数》,以及浙江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的一个小建议是在阅读之前明确你需要关注的特定章节,并做好标记,以免盲目地一头扎入学习。如果你的大学数学基础相对较弱,我推荐你首先自主阅读教材,这样可以先熟悉基本概念。此外,我也购买了张宇的《高数十八讲》、《线代九讲》、《概率论九讲》,以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和模拟试题集。不过,我想说,贪多无益,关键是要深入理解和消化。我觉得只要彻底掌握课本知识,详细记录视频课程的笔记,并反复认真地做几遍历年真题,就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有着特殊的喜爱,而且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在解决数学问题的间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沉浸在英语阅读中,对我而言是一种乐趣(这可能是少数人的体验)。我坚定地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英语学习,直到考研前一天都在坚持(考试前夕还练习了两篇文章)。我没有依赖任何如“恋恋有词”这样的工具背单词,而是从1998年的真题开始做起,每次遇到不熟悉的词汇,都会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确保每天都有时间复习这些词汇。我认为这样能把握住考研的核心词汇,做得越多,就越能识别常出现的词汇和易混淆的词。闲暇时,我会默默诵读已经做过的文章,像读故事一样,借助情境来记忆单词,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法。毕竟,足够的词汇量是英语的关键,否则阅读会让人感到无比困扰。接下来是语感的培养,有人问我如何定义语感,我自己也难以言表,只能靠领悟。大概就是面对复杂的句子,你可能无法立即准确翻译,但凭借语感,你可以大致理解其含义。尽管模糊,但在面对选择题时,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提升语感,我不停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到我能迅速处理那些对许多人来说棘手的长难句。做题时,不必过于纠结细节,关键在于做对,而后再深入分析。通常,我会花费四十分钟完成两篇阅读,随后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整理新词汇并逐句翻译全文(这是必须要做的,偷懒只会让你后期付出代价)。我从五月份就开始限时做阅读,每篇不得超过18分钟,实践证明这对我是合适的。因为真题数量有限,如果每篇都耗时半小时来精研,未免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机会。我每天投入两小时学英语,如果你觉得不够,可以增加一小时,但不建议超过四小时,毕竟数学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理解并熟练掌握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以及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凭编写代码来深化理解,例如,亲手实现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或者遍历二叉树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对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I/O管理的理解需深入。特别是进程的并发与同步、死锁问题,内存的分页和分段机制,这些都是常考点。我推荐阅读《现代操作系统》这本书,它的阐述清晰易懂。
再次,计算机网络是连接世界的桥梁。TCP/IP五层模型(现在通常说是七层)要烂熟于心,每层的功能、协议及其交互过程要能详细描述。特别注意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拥塞控制,UDP的特点等。凭做网络实验来加深理解,比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逻辑基础。逻辑推理、集合论、图论、组合数学等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工具。这部分需多做练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解-记忆-应用”的原则。理解概念,关键点,凭做题和编程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定期回顾,防止遗忘,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我还利用在线资源,如LeetCode、Coursera等进行实战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