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我在高中专攻理科,因此在复习时为了稳健起见,我在八月中旬便提前开始了政治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部分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来理解,之后我便不断翻阅课本和刷1000题。九月初,我开始关注肖秀荣的资料,并且在大纲发布后又进行了相应的学习。1000题非常有价值,初次接触时应保持卷面整洁,因为它需要被重复刷三遍。不过,风中劲草的选择题似乎过于偏离常规。接近考试时,市场上能找到的模拟试题我都购买并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其中我发现肖老师的题目最为得心应手,任汝芬的题目也相当不错。对于背诵,肖四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而肖八虽然早些出现,但与肖四内容有许多重合,也可以提前记忆。此外,还有20天20题的资料可供参考。最后一个月,我全力以赴地背诵,感觉自己的记忆力都快达到极限了。大约在考前一个月,我开始做冲刺卷,并着手准备大题的背诵。按照计划稳步复习政治,就不会出现问题。初期复习时,政治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随着考试临近,逐渐增加政治复习的比例是有必要的。因此,政治可以说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突破的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题目比较难,有点像张宇的卷子。数学重要的是基础,全书上的每个方法,题目都要尽全力掌握。我看的是张宇的高数,和李永乐的现代,还有李永乐的全书。他们的书各有所长,我把李的全书看了俩遍,张宇的高数看了三遍以上,还有李的现代也看了三遍以上。之后10月份开始做真题,每套试卷做的分数基本上130以上。然后开始张宇八套,和李的6+2,这些比较难,不必按3小时来做,有些题目也不必死抠,实在不会就看答案。这时候也每天抽一定时间看全书。然后又做了张宇的最后4套,还是很难,但是今年的考题也这水平。然后就是剩下的真题,而且每套2小时就做完了,因为好多题目已经再全书上做过,分数不是很客观。这时候就看看错题和笔记。然后考试。考试坐到大题就蒙了。好多不会的。所以避免失误很重要。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上面说的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做模拟题,当时模拟题难度大于真题,备受打击,不过接连几套下来也就慢慢适应了。模拟题完了之后就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习惯举足轻重,我通常在每日三餐之后,选择在校园内沉浸于书籍之中,诵读词汇,默念作文,研读各类篇章,无一不可读。但我有所规划,早晨专注于词汇,午后则是复习笔记,夜晚则用来精读作文。将需阅读和记忆的内容划分清晰,并为每个时段制定明确的计划。当然,形成习惯才是关键,同时,饭后漫步也有助于消化,保持愉悦的心情。当这种习惯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仿佛比他人更为充裕,记住的知识点也如泉涌般丰富,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你的自信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的理解是关键。半导体物理的基础包括能带理论、载流子的运动以及电荷迁移率等。你需深刻理解半导体中的能带结构,明白导带和价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半导体的行为。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产生和运动机制,如漂移、扩散和散射过程,也是重要考点。
半导体器件的相关知识也不可忽视。例如,PN结的工作原理、MOSFET的特性、LED和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工作机理等,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半导体器件,理解和掌握其工作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论学习,也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再者,量子阱、超晶格和量子点等新型半导体结构,这些前沿研究领域的知识点需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这些微观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如能级结构的变化、量子尺寸效应等,将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入。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是非常有效的。凭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激发探索精神。做适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团队讨论和教师指导也很重要。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向导师教,得到专业的解答和建议,帮助你解决困惑,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