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工程科学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学习策略如下:首先,我会认真研读“风中劲草”的知识阐述,用彩笔标注关键点,以利于后期复习时能迅速把握要点。每个主题阅读完毕后,我会紧接着做对应的“1000题”部分,并检查答案,标出错误,这些错误是后续强化训练的关键环节。大约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我完成了“风中劲草”和“1000题”的全面学习。进入第二轮,由于第一轮的基础,我对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入,许多概念逐渐明朗,复习效率也因此提升。这一阶段,我会专注于重温之前标记的重点和错题。第三轮,我会仔细阅读肖秀荣的时事分析,此轮目标在于巩固记忆,将重要知识点牢记心中。
当三轮复习结束后,就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这时,我采用的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我会定时完成选择题,通过错误来回溯相关知识点。对于大题,这是重头戏,必须熟背全部20道题的答案。肖秀荣的预测题每年都有原题命中,今年也不例外。即便有些题目未直接命中,稍加改动肖4的答案也能成为有效的答题内容。
对于政治备考,我推荐大家平日多关注时事,多读人民日报,保持与党的思想同步。复习时要专心致志地背诵,成功就在眼前。在考试前一周,我感到非常焦虑,政治还没背太多,选择题又常出错。然而,压力越大,就越需要坚持。直至考前两天,我把所有的知识点梳理成大约十个专题,思路顿时变得清晰,做题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考研英语方面:
在九月时,我的词汇量还远远不足,阅读理解真题平均每篇至少犯七处错误。尽管我的英语基础还算可以(即便大学三年没怎么学习英语,四六级也只是勉强通过),但英语的核心绝对是词汇!阅读理解为何频频出错?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认识那些词,换句话说,就是读不懂文章的意思。于是九月看到这样的错误率,我着实焦虑,急忙寻找解决策略。在此,真心感谢王江涛老师的曲线记忆法,起初我以为这只是空谈,亲身体验后才深感其妙不可言!这绝对是个应急的好方法。如果你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务必开始背单词,无论选择哪种书籍,有序或无序,别担心记不住,关键在于反复记忆。坚持到九月,大部分单词你应该已经能熟练掌握,此时再运用曲线记忆法,效率会大大提高。大约50天里,早晚都要安排背诵任务,利用那份记忆图表,可在新东方出版的写作分册前面找到。比如早晨背A组,晚上复习A组,次日早背B组,晚背AB组。我打印了一份5500个大纲词汇的简版,按字母顺序每日一背,不能间断。有同学后来告诉我,实际上有人按平均分配而非字母顺序背单词,但我尝试后发现效果欠佳,因此建议还是遵循字母顺序,或许某天需要背许多C开头的词,另一天E开头的词却很少,不论数量多少,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就这样,我坚持了十天后,明显感觉英语水平有所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数学,这是一门需深入理解和持续实践的学科。我在备考过程中,主要关注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优化理论这三个部分。微积分是理解动态系统和连续变化的基础,要熟练掌握导数和积分的应用,特别是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线性代数则涉及矩阵运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秩和逆等核心概念,这些在后续的学习中都会频繁用到。优化理论是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工具,理解凸函数、梯度下降法和拉格朗日乘子法等内容至关重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是分析随机现象、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概率论部分,要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条件概率、贝叶斯公式、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部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是核心内容。尤其是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如何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或做出决策,这是学习的重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主张“理解为主,记忆为辅”。数学强调逻辑推理,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加深理解,形成自有的解题思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更注重应用,需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很关键,制作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平台上的课程,以及一些专业论坛和讨论组,寻找难题解答和前沿知识。我还建议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