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精要》(通称“红宝书”),内容丰富至极,满页文字密集,无明显重点,却构成了基础知识的核心。《风吹劲草》三部曲,出自民间作者之手,品质尚佳,然而其中涉及的深度探讨在实际考试中几乎不会出现。对于文科生自不用说,理科生面对政治题也不应过分执着,以免浪费精力。此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突出考点,并用色彩区分,利于速记,是短期冲刺的理想助手;它包含大量侧重细节的单项选择题。《最后四套题》出自肖秀荣老先生之手,他曾长期担任出题小组成员,预测精准无误。他的试题集是必备的。至于《时事政治》,原书名我已忘却,仅是个小册子。我只浏览了四分之一,而《风中劲草》的知识点则复习了两到三遍,做了一部分习题,但对于最后四套题,我深入研磨多次。在政治科目上,分数损失往往源于选择题,想要提升几分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政治的琐碎知识点繁杂不堪,耗时巨大,实在不划算。
考研数学方面:
我本科学的是数学,但成绩并不理想,起初学习时感到非常困惑...在上半学期,我投入大量时间去补习数学,力求在暑假前完成一轮复习。初次研读进度缓慢,同时完成了全程教材和张宇的十八讲、九讲九讲。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我只能通过海量练习来提升。暑假期间进行了第二次复习,基于前期的基础,加上针对性训练和深化理解,我的进步明显加快。
九月和十月,我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张宇的1000题。一开始就全力以赴,这样后期就不会落后。十一月开始,我一边背诵文科知识,一边进行真题训练。对于张宇的02年前真题,我会一口气尽量多做几套。进入十一月中旬,我坚持每天一套剩余的真题,并在晚上额外做一套市场上的模拟题。到了十二月初,我已经完成了真题的第二轮,同时也做了很多模拟题,每次遇到错误都会标记出来。十二月,我主要专注于解决错题...
最终,数学考试还算顺利,全靠大量的练习!所以,多做题真的很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因为我英语很不好。传说中的语法什么的对我来说就是天书,我从学英语到现在都是凭感觉。之前做过黄皮书试卷版和张剑的阅读,这书分上下册,上册普通训练80多篇下册提高60多篇,文章很多我都是连蒙带猜做的,后来精读对我帮助很大,前期我做的糊里糊涂的真题都明白了,从阅读的背景到长难句到解题技巧都非常清楚,后期再做题的时候就能够站在一个阅读的宏观背景下去做,对于文章的中心和立意的理解就更加容易了,轻松了不少,作文自己写自己的模板,也就是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每句话要写什么内容大体又是什么格式。有自己的模板可以提高自己写作文的速度,也可以避免抓到题目因为紧张而懵掉。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我在复习时,特别关注了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模型,如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等。市场均衡、垄断、寡头竞争等市场形态的理解也很重要,它们能帮助深入理解市场竞争和效率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则更注重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是核心内容。我建议大家不仅要这些概念,更要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解释经济现象。例如,理解IS-LM模型帮助理解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AD-AS模型则是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关键工具。
除了理论知识,计算题也是经济学综合的重要部分。例如,利润最大化条件、弹性计算、国民收入核算公式等都需熟练掌握。我经常凭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再者,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应用。我会定期阅读《经济观察报》、《财经》等专业期刊,关注最新的经济动态,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析新闻中的经济现象,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深度。
我要强调的是,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持续积累和思考。课堂上的讲解只是引导,自我研读、讨论和反思才是深化理解的关键。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MIT OpenCourseWare等平台都有丰富的经济学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