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研究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研究考研备考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重读了红宝书,并购入一本与之配套的选择题练习册,是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集,尽管题量不多,但我坚持每读完一个章节就做相应的习题。由于之前已经通读过一次,这次的速度显得相当快。进入12月份,我购买了《最后五套卷》,专注于解答其中的选择题,发现题目相对简单,我的准确率也颇高。随后我又购买了《最后四套卷》,在考前两周,我重新翻开红宝书,有针对性地回顾内容,构建知识架构。每完成一章的学习,我会绘制一个概括性框架图,特别是在近代史的部分,确保关键的时间和事件能连贯记忆。我还挑选了一些固定表述熟记于心,以应对大题时能有条理地作答。接下来的一周,我将重心放在了红宝书的复习上,而在最后一周,我决定集中精力攻克哲学题目,因为这部分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我依据老师的哲学课程框架,结合红宝书中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制作了一份详细的知识结构图,涵盖每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但前提是必须先深入理解这些原理。接着,我找出了过去三年的政治真题,针对其中的哲学题目,首先写下显而易见的答案,然后对照我的框架图,逐个套用,只要有相关联的点,我都尽可能写上,总是先阐述原理,再阐明方法论。这样的策略确保我对哲学题目的每一个原理都有所回应,使答案无漏洞。在踏入考场前,我回顾了一遍《最后五套卷》中做错的选择题,结果在考试中遇到了一道曾经出错的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至于数学,这是所有考数学的童鞋最头痛的事。既然选择了数学,死也要死的壮烈。我是十月份开始的模拟,每次因为抄错数,简单的数计算错,公式记错这些至少能扣20来分,之后就好点了,但一直也没杜绝,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先说一下大致的时间安排吧,仅供参考,我三月份到五月份两个月把课本做了个遍,自以为吃的比较透了才开始看全书(事后发现两个月的时间用来做课本有点时间太长了,如果我再考一次可能还会那样做,值不值的只有自己最清楚)。之后开始研究张宇的十八讲,大概六月底的时候开始做张宇的线代九讲。
考研英语方面:
期待每位同学都能对每个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它们互有关联。仅仅专注于解题和精读可能并非最佳策略。对于基础知识稍弱的同学,强烈推荐深入背诵词汇,并将其置于实际语境中记忆,同时增加阅读的广度,遇到不明白的词汇及时查阅。这样,随着反复遇见,生词便会自然而然地被牢记。再者,建立习惯至关重要,无论阅读或写作,应保持稳定的练习频率。不必强求每天大量阅读,但必须确保每天都进行,这是非常关键的。最后,关于参考资料,不建议购买过多,优秀的教材往往需要多次学习才能充分掌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动力学A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场的基本性质、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传播以及电磁力的作用等。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至关重要,它是整个电动力学的基础,包含了电场、磁场、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基本关系。凭数学解析和物理直观相结合的方式,我反复推导并应用这些方程,以此加深理解和记忆。
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涉、衍射现象是另一个重要部分。这部分需掌握波动方程,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性,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天线理论和无线通信等。电磁力的学习,特别是洛伦兹力公式,我明白了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这对理解天体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电动力学A的概念抽象且深奥,单纯的记忆难以达到深度理解。我会尽量将每个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凭做实验或者模拟来深化理解。大量的习题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帮助我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利用在线资源,如Coursera或MIT OpenCourseWare等平台,寻找额外的讲解和例题,这样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一起思考和解答问题,这既是一种思维碰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