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复习注意事项与经验

上海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暑假期间,你们可以提前预习政治,仔细阅读书籍,尽量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等大纲发布后,展开深入复习,这是至关重要的阶段,不仅需要看书,更要练习题目。建议每日设定至少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虽然看似比先前增加,但实际专注于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解答问题。此时,新的红宝书将成为主要参考,结合历年真题或红宝书的配套练习,亦或是肖秀荣的1000题来做。关于1000题,虽然许多人推崇它为经典,我个人在今年做了三遍,必须指出的是,真正考试的选择题与之差异显著,考点并不吻合。因此,切勿过分依赖某一本资料,应广泛接触多种教材,多做练习。在11月至12月间,关注肖秀荣的时事政治和真题,以此来检验复习效果,找出遗漏之处,并且多关注时政动态,掌握大题的答题技巧和常见表述。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这类大题,通过充分准备也能应对自如。政治科目不必过于紧张,它并不是导致挂科的难点。
考研数学方面:
初次完成一套真实试题后,我随即尝试了张宇的八套练习卷,不过仅完成了其中的五份。我推荐尽早开始接触真题,但这应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确保你能充分理解每一道真题。接下来,应当尽可能多地去做各类模拟题。我本人只做了张宇的八套卷和李永乐的6+2,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只是我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方面主要工作是背单词,做真题,自己整理作文模板。首先背单词从大三寒假开始的,刚开始用的是扇贝,背了100多天,不想用了,就背书了,用的是红宝书,背了10好几个单元,之后就陆陆续续背的。英语真题方面从暑假开始做的,我就光做了做阅读,刚开始做的时候错8,9个,后来慢慢的错到7,8个,再后来就错到5,6个,再后来做就一直这水平了,上不去了,到了瓶颈。慢慢的坚持就发现阅读错到3,4个了,再到后来,就错到1,2个,感慨那时候的自己真厉害。保持这个水平后到后期就每天做一两篇,保持手感。搞定阅读后,考试前两周,跟着老师上作文冲刺班,老师给了好多句子,我就开始整理,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第三段怎么写。总共整理了3套模板,包括无形社会话题正面,无形社会话题反面,有型社会话题,后来嫌三篇比较多,就减到两篇,正面,反面两篇。考试的时候考行动,正好用上,自己写了写第一段,后面的换换单词,基本全用上。整理作文模板期间,就开始了剩下题目的学习,先把最简单的新题型搞定了,之后搞了搞完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个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反应、金属塑性变形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在晶体结构部分,理解并掌握晶格类型、布拉菲点阵、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等基础知识至关重要。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解析实际问题,如晶胞参数计算,晶面间距的确定等。
深入理解相图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你需熟悉不同类型的相图,例如铁碳相图,以及如何从相图中解读出合金的性质变化。对每个区域的相态、平衡线、临界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层面,更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深化理解。
再者,扩散和固态反应这部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结合尤为重要。理解扩散机制,如Fick定律,并能计算扩散系数;掌握固态反应动力学,如Arrhenius方程的应用,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及位错理论也是重要考点,需理解位错的基本概念,掌握位错运动与滑移的关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策略。理论学习后,一定要做相关题目进行巩固。找一些经典的教材,比如Callister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或者国内的《材料科学基础》等,它们都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参加讨论组,或寻找同伴一起讨论难题,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实验室的经验也很重要。有机会,尽量多参与实验课程,观察和理解材料的变化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阶段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形成知识网络。将各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对解答综合性问题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