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大题我背了肖四和小黄书。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大题的背诵可以选择两个老师的冲刺资料,因为虽然大体中的重点非常明确,但是不同老师给出的答案可能有所差别。比如今年肖秀荣老师的某题答案就成了政治大题的材料,而背两个老师的资料可以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是大题分差不太大,大家没必要把重点放在大题提分上,基本大家政治分差不大,大题分差更是很小很小。 接下来,自习室里还有我的研友开始都开始背《风中劲草》了,江湖传言这是一本编写的非常好的材料,知识体系划分的非常明显。但是可能我不太习惯该书的编写方式,并且因为当时的时间实在太紧张,所以三大本材料我浅尝辄止了,当然,我还觉得他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第二轮我主要依靠的材料是肖秀荣考点预测和肖秀荣八套卷,并且顺手还把去年的四套预测卷拿来做了。感觉还不错,反正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很迷信肖秀荣系列,可能是用着顺手的原因吧。
考研数学方面:
早期的数学学习阶段,我主要依赖教材和课后习题,这部分细节就不多赘述了。进入中期,我专心制作了一本详尽的笔记作为日后复习的资料,并且结合题库1000题来训练。尽管有人可能认为题库1000题有些偏离常规,但无论选择哪个题集,关键是大量且有目标地做题,比如你可以尝试汤加凤的1800题系列,或者是李永乐的660题集,它们都是非常有效的。1000题的确颇具挑战性,但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磨砺的过程,能承受更多压力的人在竞争中更具韧性。接着,我重做了《十年真题解析》。同时开始了《400题》的练习,然而在最初的几章遇到困难后,我便感到有些吃力。在解题时,我对之前收集的错题格外留心。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英语一般。大学期间英语都荒废了,现在想想真的挺后悔的。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如果能有一口好的口语或是很棒的翻译能力,无论是参加复试还是找工作都会使自己更有竞争力的。翻译不需要特别练习,当你阅读做扎实了,只要把近15年的翻译扎实的练习一遍,了解翻译的正常语序及长句如何缩短成短句翻译就可以了。翻译的一句话是2分,总共有4个得分点,每个是0.5分,答案一般是1个点1个小句,根据答案(答案一般就是4个小句组成一个句子)来揣摩断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必须有深入的理解。理解这些概念是构建整个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我建议使用经典的教科书,比如《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从需求获取到系统测试,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输出都需清晰把握。敏捷开发、DevOps等现代开发模式也是考察的重点,要理解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实施策略。
再者,编程能力是软件工程师的基本功。我推荐凭编写小型项目来提升编程技能,尝试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相同的功能,对比其优劣。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学习不能忽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
软技能也不能忽略,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文档撰写等。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模拟项目中练习提高。
软件工程的实践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理解其精髓。我经常参与开源项目,或者自己动手做些小项目,这既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我对软件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自我评估,凭做历年真题或模拟试题来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积极参加讨论组,和其他考生交流,共享资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