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地质学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不宜过早,没事翻翻精讲精练,做做1000题,建议第一遍用铅笔做。等9月份政治大纲出来后,精讲精练就不用看了,仔细研读大纲,建议看一章,做一章1000题,加深印象,不然看过基本就忘了。做题的时候那些常出的知识点,可以试着记忆,作为政治大题的储备。11月份主要是学习一些答题技巧,框定一些背诵内容。总的来说,政治就是要多做题。单选及多选:基本就是考大纲里的内容了,少数是时事。一遍一遍的看教材,慢慢熟悉它们,然后按重点记住它们,建议到了后期可以自己疏理每章的构架、重点,以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自己看着这份构架图去还原每个知识点,这就达到了极致:把一本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当然不可否认,这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初至五月中旬,投入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来启动学习,先重温教科书,每学完一个单元就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巩固理解。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是从七月中旬直至九月底,总计两个半月,期间推荐使用李永乐撰写的《复习全书》或是王式安的《标准复习全书》,这两本书中挑选一本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若是时间充裕,两本书并行阅读会更有益。市面上复习材料繁多,挑选高质量的教材能让复习效果倍增,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这些书中,每个知识点后面都会列出相关的题型,并配以示例题和练习题。《基础过关660》是一本很好的资料,它侧重于概念检测,别小看了选择题和填空题,有些难度足以媲美大题,完成一次需要不少时间。实际上,你会发现这本书中有许多题目与第一本复习全书重复,这两者结合起来堪称理想搭档。然而,选什么书并不关键,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籍和学习方法。另外,《陈文灯复习全书》可能更具挑战性。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阅读训练始于暑期,每日坚持两篇,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标志性黄皮书。在完成黄皮书后,我紧接着进入了真题演练阶段,反复练习了2003年至2018年的所有真题,摸索出了最适应个人的解题策略,这一步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对于写作部分,我在十一月中旬启动,初期主要熟记王江涛推荐的十篇高分真题范文。进入十二月,我每天都会挑一个主题亲自动笔,起初的尝试极其艰难,尤其是头两篇,但到了第四篇左右,我仿佛茅塞顿开,之前背诵的文章在我脑海中灵活交织,我能自如地变换句型。在实际考试中,我没有依赖任何模板,却能流畅地挥洒文字,一气呵成。正是这个环节,让我的英语总分得到了些许提升。所以说,关键在于:动手写作文,不断地写作文,模拟真实考场情境去写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基础理论的学习至关重要。岩石学和矿物学是理解和分析地质现象的基础,要熟练掌握各类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条件、特性及鉴定方法。例如,理解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生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分布和演化,对解析地壳变动有深远意义。对常见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熟悉,能帮助在实地考察中快速识别矿石类型。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是时间的钥匙,凭化石和地层层序,解读过去的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进程。深入研究地层系统和地层单位,理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是解决地质年代问题的关键。古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地球历史,也是地质年代测定的重要依据。
再者,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地壳的变形机制。需掌握基本的构造分析方法,如地质图的阅读、断层和褶皱的识别、应力应变分析等。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和地质事件的影响,是解决构造问题的关键。
实践环节不可忽视。定期进行野外实习,实地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界的地质特征,这是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一次的野外考察都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的碰撞,我对地质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