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提前太久准备政治是没有效率的,因为知识的记忆容易消退。我是将近十月才开始着手准备的。我会专注于选择题,用蒋中挺的《800题》和肖秀荣的《1000题》来训练。我倾向于规划学习进度,确保每天都按计划完成任务。在十一月之前,主要精力放在选择题上,务必弄懂所有不熟悉的领域。我几乎做了两遍选择题,关键是要深入阅读!彻底理解错误的题目,将解析直接写在原题旁边。历年真题主要是为了理解题型,但题目不会重复,所以做一次就够了。大约进入十一月,我开始关注大题,特别是从真题中挑选出来的大题,仔细研究怎样回答才能切中要害,取得高分。接着,我开始做蒋、肖的模拟题,肖秀荣的《四套卷》和《八套卷》是必备的,同时结合最新时事去背诵大题。今年,肖老师在大题上的预测相当准确。不过,大题无需过于焦虑,留到最后一个月集中背诵就可以了(我自己当时因为时间紧张,只剩十几天下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这会直接影响你的分数,与他人拉开差距,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解先行,然后才是记忆!另外,北京地区的公共课评分标准较严,政治成绩关乎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因此,绝对不能轻视政治复习。我的复习材料包括讲义、命题人的1000题,到了十二月,做四套卷的时候,我会用分析题来锻炼,不需要一字一句抄写答案,列个大纲,标出知识点即可。就这样,我进入了考场。不过,坦白说,我觉得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心里没底,最近五年的选择题真题都没做。所以,你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我这种状况,多做一些选择题真题是非常有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复习过程是先把课本看了一遍课后习题做了一遍,先把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了,看完大概是五月底了,然后开始看复习全书,我买的是李永乐王式安的那一版,看全书时不能看完题目立刻看解答,你需要准备一张纸把解答遮住,先自己思考,争取自己把题目给解决了,这个思考过程很重要的。接下来的一个月数学一直做的全书(线代部分没有做)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大概八月底看完了全书和线代讲义。然后跟着老师上强化课程,在知识体系和解题技巧上有了比较大的突破。然后就大概是九月下旬了,我又把全书看了一遍,这点非常重要,全书上面的题目很经典,得好好体会。最后两个月我就是以真题为主做了少量的模拟题(推荐张宇的)。不得不说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和最后考试的题目有好多的相似之处,一定要好好做,我做了两遍,大多数都是按着考试时间来做的,寻找考试的感觉,不至于到最后考试时太慌乱。我数学考了一百三,自己还是挺满意的。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是十月份才开始的,总结的长难句的重点都记了笔记,经常看的停不下来,效果蛮好。但是单词我是从暑假就开始捡了,考研词汇背了好几遍吧,扇贝打卡了130多天(不多,惭愧)。后面看自己阅读正确率还是上不去就报班安心给着老师学了,但是我做的题只有历年真题,没有买阅读多少篇。九月份我每天看的读的还有众多经验贴推荐的《丁晓钟英语外刊精读》,还可以的,能帮你接触到不同的话题,通常是考研热门话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劳动经济学是核心。理解供求理论,掌握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信息不对称、歧视等问题,这些都是基础。要深入研究失业类型、就业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关系。阅读经典的劳动经济学文献,如Becker的"Human Capital"或Card和Krueger的"Minimum Wages"等,能帮助深化理论理解。
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则更偏实践。如何进行有效招聘,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些都是需关注的重点。了解并熟悉国际和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佳实践,比如谷歌的20%时间制度,或者华为的狼性文化,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
再者,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不容忽视。理解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改革的挑战和策略也需关注,比如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金可持续性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至关重要。除了书本知识,关注实时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动,比如失业率的变化、最低工资调整等,帮助理解和应用理论。参与案例讨论和模拟决策,例如设计一个公司的薪酬体系,能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非常重要。创建自有的笔记系统,整理关键概念和公式,定期回顾。凭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