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学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政治复习方面,我的起步相对较晚,直到九月底才开始正式投入。初期,我主要依据辅导班老师的重点讲义进行背诵,并配以相关习题练习。我采取的策略是看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再做相应的题目,而不是每读完一章就做题。老师推荐的历年真题数量庞大,当时做题的过程真是让人头大!不过,《风中劲草》这本书还是相当实用的,尽管我只是看了一遍半。推荐大家去官网购买正版,因为字迹清晰能提高阅读体验。冲刺阶段,我疯狂地背诵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反复背了三遍。另外,我觉得政治辅导书籍不必贪多,很多同学买了任汝芬系列、肖秀荣全集和20天20题,但实际上往往看不完,因为这些资料内容大同小异。记住,政治的核心就是“背”!
对于政治科目,我的成绩最为满意。做《肖秀荣1000题》或模拟卷时,一定要仔细看解析,这样能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加深记忆。考试前的《肖四》是必须背熟的,无论是否押中原题,都能让你了解国家的政策方向,对选择题部分也有帮助。我买了《任四》,但只做了选择题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定要注重方法,平时的做题习惯很重要,千万不要注重快,要注重精,说一下我的复习计划,大三下学期由于我们课很多,而且万恶的老师经常性的点名,我用于考研的时间很少,主要就是晚上和周末,下学期我主要看了一遍课本,把课后习题做了一遍,不过现在看来,课后习题没大有不要做,如果你的时间充足,你可以做,如果不充足,你可以只看课本,因为到时候复习全书上的题就够你做的,暑假期间,我就回家呆了六天,暑假是最难熬的,天气很热,而且学校餐厅的饭简直不是给人吃的,坚持住就是胜利,你们可以这段时间开始做全书了,李永乐的,陈文灯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然后九月份主要做了一下李永乐的660题。660题很好,基本上填空选择的题型全都包含了,你把它做透了,多看几遍。十月份开始做模拟题,我主要用的是李永乐的全真模拟400题,这套题很难,做的时候很受打击,不过做完之后,感觉有很大收获,到十一月份开始做真题,这时候做真题感觉就很简单了
考研英语方面:
撰写文章常常被误认为是最后一刻的任务,其实不应等到十月才着手准备,也不宜过度依赖固定模版。我们要熟记阅读、作文和翻译内容。比如,每天用一个下午来阅读并背诵10篇文章,再用另一个下午进行实践。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艰难,但随着时间推移,速度会逐渐加快,就像滚雪球一样,每天持续复习,虽然无法做到一字不差地默写,但至少能流畅运用。考试时写作文,那些句子自然就会涌现出来,无需绞尽脑汁!翻译中遇到的精彩句型,如倒装、虚拟、省略或独立主格等,尽管平时难以自发构造,但在写作时直接应用却十分奏效。这确实是最朴素的方法,但效果显著!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人来说,必须刻苦努力,我自己就是鲜活的例证!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基础的核心是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科学、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等,需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机制,比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地表水文循环的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因素等。人文地理则关注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和相互作用,如城市化过程、区域发展策略等。
学习这些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例如,凭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熟练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实地考察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并解析地层结构,或者调查社区变迁,了解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
在复习时,我会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先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理论,再凭做题和笔记强化记忆,凭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会尝试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子和反馈机制。对抽象的概念,如地域空间结构,我会凭绘制地图来帮助理解。
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是关键。我会设定定期复习计划,利用课后习题和历年试题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保持对新科研成果的关注,阅读相关文献,能我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