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物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历史学院文物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物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有好多人说政治不难,考前背背就行了,但我的观点正好相反,而且,我觉得政治可能是你花时间复习,反而你却进步很慢,得高分可能性很低的科目。常听别人说某人政治从来不复习却考了XX分,于是自己索性也不去看了,实际上这是及其错误的方法。政治是社会科学的龙头,它的复习不是简简单单的看大纲解析、去背它,而是要去理解,多关心实事,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也许这就是社会科学的特点吧。我从7月开始看,具体的计划就是做选择题之类的;至于大题目,我在考前写了几套题,用于练手,还有就是在考前重新把知识点做了个总结。我个人觉得政治的分数有多少由你的平时的知识储备量和把大纲解析看得有多透来决定,两者大概是3:7的比例吧,所以把大纲解析看明白是很重要的。
考研英语方面:
背单词始终是考研英语复习的节奏,星火07年那版的五本单词书我背了五遍(至少是看了五遍)。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这么说),开始看阅读时用的材料是之前在学校里淘的“星火120篇”,我基本上不是在做题目而是实实在在的阅读一句一句翻译,有不认识的单词都一个个查出来记在文章旁边不时瞄上一眼,权当培养学英语的习惯,还有就是学习了下新概念3(有语音可听)。另外英语真题我也是现在开始看,用的是张磊《红宝书》,这时只看阅读,一句一句翻。暑假放假前,炎炎暑假。假期(除了要去上辅导班的那些天)每天早晨读一会真题阅读,我是想看看能不能背诵几篇,没头没脑的读了好长一段时间。到了晚上10点左右临快回宿舍休息时在逐字翻译一篇阅读。日常背单词还是星火为主,又买了本考研战略家的标准注释150多页,每天翻10页并把不熟悉的单词标记下反复记。大约这就是暑假英语复习的节奏,对了,我还抽出了时间看了几遍语法,都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10月开始,我先着手做了一套完整的题(淘来的高联发的大纲里附带的),感受了下考研英语试题的形态,处理完这套题后,我开始练习完型,对比《红宝书》和《黄皮书》,我用了解释更加详细的黄皮书真题解析(是试卷形式的),做了从05年到09年。接下来继续新题型也是逐年做,并整理了其常考类型的的答题方式。然后是翻译,自己翻译—对照参考答案查生词—全文对照参考译文逐字翻,总结翻译答题方法(我是一小短语、一个单词的翻出来,在调整顺序,整理句子意思)。阅读这时候也不能放下,那就是晨读。待上面几部分完成后,又是回归阅读,你猜对了,还是逐字逐句翻译。但时间紧迫,接着,我开始动手留下的几年真题,不过做的时候是加上了作文。不过作文确实没大练习,只最后10天吧整理了两套模板背了一些大小作文句子。在整个过程里,仍是饭前午后背着单词,这时没再用星火而只看那本薄薄的战略家。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物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文物的定义、分类、鉴定、保护等全方位的知识。我认为,理解和掌握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是首要任务。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经济、艺术信息。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各类文物的特点与时代特征至关重要。实践操作也不可忽视,比如学习文物鉴定技巧,需凭实物观察、比较,提高对文物材质、工艺的敏感度。
考古学基础则更偏重于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这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地理、地质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解读遗迹、遗物,还原历史场景。对初学者,系统地学习考古发掘流程、田野调查方法以及遗址报告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多看考古报告,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够帮助在面对复杂考古资料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
学习这两门科目,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上,要注重课本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和论文,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实践中,参加学校的实习项目或者参观博物馆,亲身体验文物的魅力,理解考古的过程。利用网络资源,如观看考古纪录片,直观地了解考古现场的情况。
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的关键。与同学共同探讨,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指导则能引导走向更深的理解。记得在准备考试期间,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梳理知识点,模拟试题,这种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