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地大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地质学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的核心是选择题,为此,众多的学习资料如《肖1000》或《大纲配套1600》等应运而生。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相差无几,我个人选择了《肖1000》。初次练习时,建议不在书上直接作答,以免影响重做的判断。务必明白,选择题的主要作用是强化知识理解,它与真实考试的题目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复习政治时,仔细研读大纲解析至关重要,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无法脱离其基本精神。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开始深入研究数学全书。起初,我认为自己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足够,大学数学也学得不错,以为全书会轻而易举,然而实际入手后却发现相当困难,每个章节都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来完成。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逐题解答,有时思维受阻,有时出错,这让我倍感挫败,甚至后来遇到难题就直接看答案。不过,我及时调整了这个习惯,在六月底前专心致志地重新做了一遍,但仍缺乏整体框架的理解。进入七月中旬,我在暑期留校继续学习,再次复习全书,这次我对知识点有了更系统性的把握,明白每个题目测试的具体内容。第二轮复习时,我搭配了660题,尽管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但有些题目需要的计算量堪比大题,对我极富启发。起初在660题中犯了不少错误,并逐渐察觉许多知识点反复出现。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遍660题。九月开学后,我没有参加课程,而是开始了全书的第三次研读,同时做第二轮660题,随后着手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依次去做,最后两年的题目作为限时模拟训练。做题时,关注的重点不是分数,而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十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十多套真题,于是购买了市场上热门的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等人的模拟试题集。半途而废地做完一半后,我转而开始第二次做真题,并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问题进行分类。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购入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卷子,不过后者难度过大,几乎无法下手,最后我专注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考试前的最后两天,我挑选了近两年的真题作为实战演练。总的来说,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考研英语方面:
我已经熟记了两本词汇书,分别是蓝色封面的和何凯文编的1575词汇。在你们记忆单词时,务必提高效率,避免浪费在单词上的宝贵时间。关于阅读理解,我从四月份起就着手做2005年至2015年的历年真题,通常每天下午攻克一篇。做完后,我会首先摘录生词到笔记本上,接着核对答案,检查哪些题目出错,并依据解析找出错误根源。我在解题策略上大致按照题目的指引,因此积累了一些解题技巧。据我所知,购买一本高质量的真题阅读指南很有帮助,可以学习其中的解题方法,不管怎样,目标都是一致的,即提升阅读分数。如此一来,我每周能完成大约一年份的阅读真题,并且会对文中复杂句子和重要短语进行整理。有些同学尝试全文翻译,但我认为这太耗时,所以我没采取这种方式。我做阅读练习的目的就是应对真题,所以挑选资料时,只要有最近十年的真题就够了。最终,我总共做了十年真题三次,到了备考后期,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训练解题速度和时间掌控。一个小建议:尽可能在下午进行英语学习,因为考试也在下午两点开始,务必要使大脑适应这个时段,保持清醒并激发阅读的专注力,否则在考场真的可能会昏昏欲睡。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结构、物质组成、动力过程以及生命演化等内容。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性,以及板块构造理论,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对这些知识,需深入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岩石学和矿物学也是考试的重点。你需熟悉各种岩石类型,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环境和相互转化。了解常见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光泽等,这有助于在野外识别不同的地质现象。
再者,地质时间尺度和地层系统不容忽视。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对应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白垩纪的恐龙灭绝等,能帮助构建起地球历史的大框架。地层的规律性则为解读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至于地质图的阅读和解释,这是实际操作中的一大难点。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从地图上读取地形地貌信息,理解地质构造线的方向和类型,以及如何按地质剖面图推断地表形态。多做练习,结合实地考察,会对这部分有更深的理解。
地质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是考察综合能力。比如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地质灾害等,不仅要理解其原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三峡地区常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学习过程中,建议大家多参考经典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如地质学论坛、学术论文等,拓宽知识视野。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及时回顾巩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地参与地质实习或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