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材料工程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的选择题部分,确实需要认真对待。我在完成了1000题后,由于我的解题速度较快,我决定购买额外的习题集继续练习。每次做完题目出现错误时,我会利用书籍来标注相关知识点,建议每轮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便在后期复习时能清晰识别出薄弱环节。接着,我对错题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分析,并仔细回顾了一遍笔记,确保每个知识点至少过了一遍。到了接近10月底,我开始专注于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部分。
我想强调的是,在11月底之前,我主要精力放在巩固知识点和解答选择题上,大题的系统复习会留到后面。随着基础知识的扎实,做历年真题变得相当高效,通常在一个半小时内,我可以完成两年的选择题,对答案并进行分析。即使我在时政方面犯错,也没太大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多项选择题的分析。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我的基础近乎为零,是从今年三月才开始从头学习的。我积累了两大本厚厚的笔记,并坚持在纸上详尽地写出课后题的解答步骤,力求清晰不遗漏,以便于查找错误。我会特意标注出那些还没掌握或者原本会却做错的题目。初次尝试进展缓慢,我购买了660题但并未动笔,因为听闻其难度大,我选择了绕行。不过,我对核心知识点的笔记进行了深入的两次复习。之后,我又购入了一本复习全书并完成了一次通读。进入后期阶段,我转向了全套的真题和模拟题训练,同时注重剖析自己的错误。许多人推崇的复习全书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未使用的660题则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在数学这个科目上,我发现投入与收获的比例相当高,精研考纲涵盖的教材多次,其效果远胜于草率地翻阅多本书籍。因此,购书时应避免贪多嚼不烂。
考研英语方面:
第一遍做题时是分项做的,奇数日两篇完形,偶数日两篇阅读,边做边整理生词和背诵。晚上回寝室我会把何凯文老师推送的每日一句抄下来然后划分一下。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要4个小时左右,开始会很慢,但我觉得大家不用觉得心急,因为后来会越来越快的。暑假期间除了完形和阅读之外我每天增加一个小时来做新题型和研究一篇错两道以上的阅读。到暑假之后就一直做除了作文外的整套卷子,10月以后开始要求自己的做题速度。2000年以后的真题我做了4遍以上,嫌枯燥的同学可以减少到05年以后4遍以上(我觉得应该已经足够了),这个期间不用担心自己记住答案,记住单词之类,很多方法和体会都是重复中得到的。复习计划:首先贯穿复习过程始终的背单词。其实可以提前到大三下开学的时候,背单词这种事是个长期工程,前期可以被星火那套带解析的,后期只背大纲词汇就行。好吧,其实我觉得一开始就背大纲词汇也是极好的,倍儿爽。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高分子化学,理解基础反应机理至关重要。这包括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不同的聚合方式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特别要关注的是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这些决定了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链结构。对各种功能化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也要有深入了解,例如接枝共聚、嵌段共聚等,这些都是设计和调控高分子性能的关键。
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高分子溶液、熔体、凝胶等状态下的行为。理解高分子的统计力学模型,如理想链、柔性链和刚性链模型,帮助预测高分子的热力学性质。掌握流变学知识,理解高分子在力场下的响应,这对实际应用中的加工成型非常重要。还要关注高分子的结晶、玻璃化转变等现象,以及这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并重。理论部分,要凭阅读教材和学术论文,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实践部分,尽量多做实验,亲手合成高分子,观察和分析其性能变化,这样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模拟工具,比如GROMACS、CHARMM等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也是理解和预测高分子行为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团队合作和科研交流也非常重要。参加研讨会,聆听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有的见解,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记得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这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