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考研复习技巧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高中是文科,就没太在意。但是我想提醒一点的是,无论哪个科目,无论你之前的基础是怎样,都要重视重视再重视,只是每个科目每个阶段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千万不可大意,不能骄躁。必须得适合自己目前的状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比如你是理科生,政治不太好,那么你就不要太忽视政治,必须早作准备。 复习过程我政治是一直拖拖拉拉,9月底才开始看红宝书(也就是大纲解析),但是红宝书字儿太小,也不知道哪儿是重点,所以越看就越看不下去,最后果断换了肖秀荣的知识点讲解那本书。后来的各种书我也主要是以肖秀荣为主。看了知识点讲解之后,做了1000题,但是我觉得1000题也是万变不离课本,所以做1000题的时候最好要认真。考试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因为课本上出现的简单的知识点而丢分。由于专业课,我的政治复习也一直很缓慢。1000题之后,大概就到11月中旬了。之后也就是知识点讲解那本又看了看。最后就是买肖的各种书,《考点预测》《形势与政策》《4套卷》《8套卷》,背各种大题。也买了20天20题背了点。 复习感悟政治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也是见效比较快的,但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努力。它意味着即使到最后一刻你都不要放弃任何希望和任何努力,11月和12月是政治复习的好时机,千万不要浪费。所谓得选择者得天下,所以选择题一定要好好琢磨。选择题,哲学最好理解好知识点,出题灵活但不离开知识点,时事政治考前多看看。具体怎么出题,可以看看以往真题,找找感觉。在考试的时候,大题一定要尽量答的多一点。分点作答。理解题意,把你背的跟考试题目联系起来,尽量写满整个试卷。
考研数学方面:
提前着手从教科书开始,由于准备时间充裕,我完成了所有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我开始阅读复习大全,初次接触时,书中大部分题目我都无法解答,但我坚持逐字逐句理解解析直至彻底明白,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份我才完成高等数学部分的复习。接着立即开始了第二轮,得益于第一次的巩固,第二次显得更为顺利。九月,我开始做早期的历年试题,每日一套,并针对薄弱知识点加强练习,确保没有遗漏。早期的试题大致能解决就行,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份久远,题目趋势有所变化。由于复习进度良好,我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训练,因此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我就找来研读,遇到精华内容便做笔记。随后进入冲刺阶段,这期间的题目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在反复研究复习大全的基础上可能效果更佳,否则可能难以适应。看完《18讲》后,我发现仍有大量时间,于是我选择了《660题》中的选择题来做,虽然困难重重,时常受阻,但也从中获益匪浅。此时已接近十一月,我开始减少数学的练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近十年真题(最后三年的留作考前使用)。这本书的布局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集,后面按照章节和知识点整理历年真题,便于专项练习和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现在做真题变得轻车熟路,通常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即可完成,分数稳定在140分上下。做完整套题后,我会按章节继续练习并记录错误。十二月,我开始做模拟试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等,这些模拟题难度较大,但却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挑战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手感,并翻阅笔记、复习大全,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同时查看错题本。这样,我便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强调基础,只要根基打牢,就不必畏惧。近年来,真题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丢分。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并不擅长或热衷,我认为它无法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努力来磨练。如果你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只为微小的进步不划算,那么在考试前专注于写作和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就采取过这种方法。避免因为英语成绩而拖累了整体分数,这种情况每年都有不少例子,实在令人遗憾。英语的进步完全是积累的过程,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去应对考研阅读会非常困难。关于真题资料,任何一本都可以,只要你能理解文章内容,那些冗长的解析其实并非必需(个人观点,敬请轻拍)。真正掌握真题,考研英语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友情提醒:有些题目可能并无固定规律!今年我做阅读时就发现选项与规律不符,结果将三个正确的答案都改错了,希望大家对此引起重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化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在环境系统中的行为。这包括了大气、水体、土壤等各个环境介质中发生的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络合反应等。这些基本的化学原理是理解环境问题的关键,比如酸雨形成的原因、重金属污染的机理等。
环境化学还涉及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需了解各种污染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它们如何凭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进行迁移和转化。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的行为,或是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动态。
再者,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理解这一点有助于评估环境风险,设计更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一方面,深入阅读教科书,理解并基础概念和公式,这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另一方面,凭做实验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既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检查自有的学习效果。
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也很有帮助。关注最新的科研论文,了解前沿的研究动态,也与同学、导师探讨问题,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