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长大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复习知识重点与经验

长安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的投入相对较少,但收获却颇为可观。我从秋季学期刚开始的9月着手复习,通过阅读精讲精练并结合着做1000题来同步学习,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的部分。这个阶段不必急于死记硬背,因为短期记忆很快会消失,主要是为了先熟悉知识点。我保持着每1到2天攻克一章的节奏,有些章节只需快速浏览,而有些则需仔细牢记,老师们通常会指导哪些内容是关键。1000题完成后,我推荐查阅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整理得非常清晰,我在后期主要依赖这本书。等到八套题发布后,我做了选择题,并大致看了看主观题部分。可以说,1000题专攻选择题,而最后四套题则是针对主观题的,我在考试前夕集中精力背诵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我采用的是两位知名作者的全面复习教材,发现它详尽地涵盖了各个知识点,并配有极具代表性的习题。我在七、八月份完成了初次通读,当时有些困惑,但随后我就持续研读这本书,到了十二月已经反复阅读了四次。每完成一章的练习,我都会归纳思考路径和解题策略,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我认为学习数学关键在于理解,不必广泛涉猎过多资料。在考试前夕,我尝试了400题以熟悉考研的题型和控制答题时间。我个人认为400题的难度高于真实试题,尤其是前几套比后面的更难,因此如果初做几套成绩不佳,大家切勿焦虑。
考研英语方面:
常言道,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既是关键也颇具挑战。我主要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难以理解,二是理解后答题不准确。我使用的教材是陈正康的英语阅读教程,分为两卷,每卷涵盖了十年的阅读材料,并逐年更新。每卷又细分为三部分,包括真题、阅读翻译和答案解析。由于基础较弱,对于看不懂的部分,我借助词汇书和翻译技巧得以解决。无论选择哪本词汇书,反复记忆就是关键。有些同学抱怨容易遗忘,这其实很自然,就像吃饱了还会感到饥饿一样。唯一的对策就是每日坚持。从三月起,我每天啃三页,直至几乎要呕吐,既耗时又让人昏昏欲睡。我只能硬着头皮,强忍疲倦,用红笔标注重要之处。但我并不书写,那样太过费时,也不适合我。利用闲暇时光,我会翻阅配套的小型单词手册,每次读五页。次日再学习新内容,不复习旧的。大约每过二十页,我会重新回顾一遍。我想强调的是,我在“看”,而非“背”。无需强迫自己去背诵,只需轻松的心态浏览即可。碎片时间因人而异,对我来说,用餐前后、睡前,甚至学习间隙都是阅读的好时机。务必设定计划,比如每天读多少页,量可大可小,但必须完成,切勿拖延。第一遍可能会艰难,但第二、第三遍就会轻松许多。到了九月份,我只需通过小手册巩固即可。关键是毅力与提前准备。那时,不少同学才在九月匆忙开始背单词,感叹光阴似箭,脑力不足。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动力地质学原理是一门深入探讨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对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形成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变形、地震、火山活动等多个重要领域。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理解地质过程的动力机制,以及这些动力如何塑造地球。
在复习过程中,我会建议你们先从基础理论入手,比如板块构造理论。理解并记忆各大板块的位置、边界类型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是非常基础但重要的一步。要关注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变形,包括褶皱、断裂、剪切带等现象,这些都是动力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动力地质学的重要部分。对地震,不仅要了解其成因和震级测定,更要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这对分析地质结构和预测地震有实际意义。至于火山活动,你需理解岩浆的来源、喷发模式以及火山地貌的形成。
再者,实验和实践环节不容忽视。凭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凭对地质剖面的观察,你看到地壳变形的实际证据;凭模拟地震波传播,加深对地震波性质的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提倡“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对复杂的地质现象,尝试用简单的模型去解释,凭画图或构建物理模型帮助理解。定期回顾和总结,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
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这对把握考试方向、提高解题技巧很有帮助。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角度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