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统计考研备考指导与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不着急,大纲出来之后看完全来得及,就一边跟着老师上课一边看红宝书一边做肖1000,第二遍撸风中劲草讲解+真题,这些都完事了就轮到各种预测卷了,肖四任四风中劲草+20天20题什么的。期间我还买了一套真题卷。理论上真题用处不大,因为题和重点每年都在改,但是通过真题你可以看大题是怎么答的。政治大题可以理解为一个个固定模块组合+灵活发挥:固定组合在于能否理解出题人用这个材料+问题要问你哪块知识点。这一块真心就是硬背的,虽然每年大家都会押题,会有重点,但归根结底也要背,下功夫用资料把一个个模块背下来+用真题和预测卷锻炼自己模块对应的能力,这个部分就没问题了;灵活发挥就是一定要结合材料,要写一些跟材料有关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完全的把预测材料上的东西搬过来,即使前一块对应错了,但是如果你这块处理得好,言之成理,也会给一部分分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在学术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显著。许多人主张深入研读教科书,但我个人认为,掌握定理和实例就足够了,无需过分探究定理的证明过程,那可能耗费过多时间且并不切合考试重点。建议全面复习资料至少过两遍,首次阅读时尽量解决所有题目,即使初次尝试感到困难重重,也不必担忧,这是初学者的常态。同时,应根据过去几年的实际考题类型来练习。真题同样需要重复两次,尤其是对于近年来的题型,更需深入剖析。
考研英语方面:
在四月到六月初这段时间,我致力于蒋军虎的绿皮书阅读,每天安排两篇阅读,限定30分钟,并确保当天完成理解和消化。利用零散的时间持续练习。即将步入大四的同学,一定要珍视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和剩余的学习时光。这本书汇集了历年真题与新题型,每篇文章都标注了重要词汇和译文,非常适合底子稍弱的人。对于某些含糊不清的题目解析,我会挑选能接受的解释去理解。至于作文,我很早就开始准备,十月左右就开始着手,大约每隔一天就会写一篇,并请老师批阅。后来几乎每天都练习写作,因此到了考试时,我已经能够轻松写出远超200字的文章,甚至还需要精简。这时,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板,通过阅读作文书籍并跟随老师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每句话我都编了号,明确了哪些词可以替换。遇到好的表达,我会记在笔记本上,就像厨师收集烹饪佳肴的食材一样积累词汇。我没有使用网络上的现成模板,所有内容都是原创的。因为大家都强调个性化,所以每个人都应构建符合自己风格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基础概念,这些都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将它们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配以适量的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掌握模型构建和分析能力。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模型、生产者决策模型,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都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会推荐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有的数学素养,比如复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础知识,这对理解经济学模型至关重要。
再者,重视实践与政策分析。经济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对经济数据的解读和政策的理解分析同样重要。我会定期关注国内外经济新闻,凭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权威媒体的文章,提高我的经济洞察力。做一些模拟题或者历年真题,你熟悉考试的答题方式和思路。
持续练习和反思。经济学的学习不是一蹴就的,需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的思考。我坚持每天至少做几道经济学题目,不断巩固记忆,每学完一个章节或模块,都会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并及时弥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借助了网络资源,例如Coursera、MIT OpenCourseWare等平台上的课程,以及各种经济学论坛,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讨论空间,帮助我拓宽视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