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民俗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社会学院民俗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上海大学民俗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暑假期间,我并未专注于复习政治,而是试图建立一些感性认识。到了9月下旬,我才启动政治复习,每日投入约一小时阅读大纲解析。10月,我将学习时间增加到每天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星期二会稍微多些,因为那天上午有课程,所以利用政治学习来调节。这个月的重点仍是大纲解析,并配以1000题练习。进入11月,我每天留出两小时给政治,早晨用来记忆风中劲草,持续完成1000题,同时了解形势与政策。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再做一遍1000题。此时,肖8问世,我便通过做选择题来检验复习进度,不断弥补不足。12月是冲刺阶段,我增加了政治的学习时间,主攻肖8和肖4,也看了看20天20题,市面上的各种模拟题只要有空我就尝试。对我而言,政治是一门兼具趣味性和放松性的学科,我没有感到乏味,反而觉得复习得相当顺利。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在整个考研过程当中都不能停啊,从一开始背诵就不准停下,直到考研前一天为止。这时候大概是四五月份,花些时间将语法补起来,虽然有很多学长说语法不重要,不用专门复习,但是我想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最好还是尽快复习一下语法,复习语法可是长难句的基础呀。在对考研要求单词有个大致印象后,接下来重点任务就是攻克英语阅读。阅读分为三部分,PartA、B、C。A部分就是常规大阅读(4篇文章,每篇文章5题,每题2分,共40分),B部分俗称新题型,C部分就是英译汉,B、C部分都是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阅读是英语的重头戏,总共60分,英语的成败几乎就在于阅读的成败,而A部分又是阅读的难点和重点,对于PartA部分阅读一定要多去研读真题,反复揣摩出题人的用意,考研阅读和四六级阅读的思路不一样,四六级阅读做得好,考研阅读未必能做好。要想考研英语拿高分,大阅读这里绝对不能丢太多分,20个题错误控制在5个以内较理想,最好3个以内,当然越少越好。我买的是上海交大编的《考研英语-历年真题》,暑假后期和9月就是重点做英语真题阅读,用铅笔写答案或者别在试卷上写答案,以后还可以继续做。第二遍第三遍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之前对的题目可能还会错,错的题目可能还是会错,做好心理准备,慢慢把真题,尤其是错题吃透,相信量变终究引发质变。同时做阅读要控制时间,否则考研时你很可能不能完卷,建议平时模拟时,一次做完四篇阅读,时间控制在70分钟以内。前期对英语要足够重视,每年很多人都过不了英语单科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民俗学,这是一个深入研究人类集体习俗、信仰、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学科。复习时,我着重理解了民俗的基本概念,如民俗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发展规律。我阅读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以了解民俗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特别强调的是,理解民俗的功能性和象征性是非常关键的,这需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去思考。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帮助我理解和收集民俗资料,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间文学的学习则更侧重于文本解读和故事分析。我花费大量时间研读各类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尤其要注意的是,民间文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民俗、历史、地理等因素紧密相连,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十分重要。在复习中,我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份文本,以培养多元化的思考能力。
再者,这两门课程都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我深入研读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著作,如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为我理解和解析民俗与民间文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读、思、写”是核心。大量的阅读积累知识,深度的思考能提升理解,写作则是将所学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我经常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以此巩固记忆并促进理解。参与讨论和分享也是极好的学习方式,它检验理解是否准确,也能启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