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稀土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是从十一月开始的好像(别学我)记不太清楚了,结合着精讲精练把1000题也刷的差不多了,知识点把握住就好。但是想了下我连知识点都没把握住,短短时间根本不足以消化掉这些内容,我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只想完成任务,把握大的框架,没有考虑到细节。刷肖四肖八时凭着还存留的印象以及一点小聪明,选择题的分数不算难看就真的以为自己实力如此,其实还差的多,主要是开始的太晚太晚了,大家一定要早早开始,暑假开始比较好一些!
考研数学方面:
去年3月份开始买了几本经典教材:同济大学的高数,清华居余马的线代,浙大的概率统计以及配套的课后题辅导册。复习方法是按章节看,边看边抄概念、公式,并且准备个本子做课后题,不懂的或不会的就摘到笔记本(抄概念的本子)上,当然做题的本子和笔记本分开。这一阶段大概花费了2个半月左右。接着就开始做《660题》,其实没有做完,只做了选择的全部和填空的一半左右吧。先提醒一下哈,做这一部分比较折磨人,因为错误率会非常的高,但要经受得住考验,毕竟这才刚刚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忘掉了,但是浏览之前做过的笔记就会很快拾起。6月初到月底我停下了考研复习,准备学校的期末考试。之后7月初回家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并且每天花至少4个小时,注意一些概念的表述和灵活运用,大约20多天过完了一遍——注意要认真浏览和做题,有感想可以在旁边标注。8月15号从家里回到学校,这个时候大概到了第二遍的高数部分还未结束吧,不过这一次过线代时就着重现代讲义上的内容了。大家可以从看课本时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标注在线代讲义的相应位置的空白处,这样以后看会更加方便。其实这个时候有了之前看课本做课后题的基础,看全书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知识点多,全书必须全程看,之后的看书过程可能就更顺畅,只是着重记忆一些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也可只做自己标注的部分(错题或不会的地方)。10月1号国庆几天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的数学真题,这个时候老师讲的那些体系方法开始发挥作用了,做真题没有下过110分,一般早上做题下午对答案的样子。11月初我开始做400题,一天一套,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过程更能发现薄弱环节。10天搞定,之前的做真题卷子就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个过程会非常快,有明确思路的题目可以只看答题思路,大题争取自己动手算,这个时候(在之前的课本、全书、660题、400题的基础上)做题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当然准确是第一位的。花上20天再整理一下《660》上的错题,大概有十几页的A4纸吧,中间划竖线的那种。这个过程依旧比较麻烦,还是整理思路和知识点的重复记忆,到最后就看这些错题就好了。最后两天做了最近几年真题,那叫个简单呀,大概能到145以上了。但这还不是最终成绩,所以依旧要淡定。到了考场就会发现,考场上做题和平时完全是两个概念,那种状态会很不一样,速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的做题速度一定要提上去,说白了就是知识一定要掌握很牢。
考研英语方面:
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作文啊!!!让你到最后背几篇范文就上战场的肯定不是真爱。虽然我作文写得可能不好,但是我对作文参考书的质量要求很高,感觉自己水平就不怎么样,但是看着某些作文写得都不咋的。平时注意积累,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别嫌看不出效果,推荐新概念系列,不只纯正,有些小地方是真题里也会用的坑,自己体会哈,好句子可以摘抄到之前提到的单词本上,当然不是说长难的那种,那些只是你分析用,积累了到考试的时候也写不出来,只是针对一般同学哈,大神请忽略。应试嘛,你就要想,什么样的可以用,比如议论是怎么开头的,讲原因是怎么展开的,以及一些谚语,这种地方往往会有精悍小句子,用在作文里保证你作文熠熠生辉啊。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学反应工程是基础中的基础。理解并掌握各类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如零级、一级、二级及多级反应,以及温度、压力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和选,也需深入探讨。我常常凭做实验来直观感受这些理论,实验结果往往能加深我对理论的理解。
分离工程是化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蒸馏、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技术的应用需具备扎实的热力学知识,并懂得如何按具体情境选合适的分离方法。我在学习这部分时,会尽量绘制流程图,模拟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帮助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过程控制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关键。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优化、故障诊断等内容都需有好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会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模拟,这样不仅提升了我的编程能力,也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动态过程的控制原理。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学以致用”是最好的策略。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实践能力。多阅读文献,了解行业前沿,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遇到难题时,我会积极与同学讨论,甚至向导师教,这样既能解决疑问,也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