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首师大文学院文化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9月份开始复习政治完全足够,因为每年的政治大纲都有些微调,所以即使是初次考研的同学,9月启动复习也是适宜的。我的政治基础并不牢固,所以在大纲公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遍,并按照马原-思修-史纲-毛概的顺序,每读一章就做对应的1000题。我在单独的笔记本上记录答案,避免直接在书上标记,确保每个题目对应的知识点能在书中找到。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书上标注错误题目的知识点,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10月底我才完成1000题的第一轮。接着,我开始了第二轮,这次依然不在大纲上复习,继续在笔记本上答题,并用红圆珠笔在大纲中标注第二次犯错的题目。我发现有些题目会反复出错,但这很自然,但相较于第一次,正确率明显提高。当我在11月中旬完成第二轮时,我决定在11月前完成第三轮。第三次,我直接在书上做题,省去了抄题号的步骤,感觉十分高效。第三轮的准确度显著提升,因为我对第二轮的记忆还很清晰。我还是用新颜色的笔在大纲上标出第三轮的错误,这样我就有了一个根据自身弱点定制的大纲作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参考资料,至此,1000题的任务告一段落。
进入12月,我开始做肖八和肖四,这是检验实际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两份模拟卷的题型与考研一致,难度相近,有助于调整状态。如果时间紧张,肖八的大题可以选择略过,但最好浏览一下,因为在当年的考试中,马原大题恰好来自肖八的某一套,几乎原封不动。强烈推荐完整地完成肖四的大题并熟记答案,尽管每年的命中率有所变化,但通常至少有一题能中。那年我居然中了三题!考前的准备除了背诵肖四大题,还要多回顾大纲,重点关注那些满载笔记的重点内容。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主要包括记忆词汇、研习真题和撰写作文。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拿起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却只能看上几页就放弃。除真题外,不推荐做其他练习题,因为题目的风格差异显著。重心应放在精读上,反复研读,深入理解每一个错误选项的根源,同时探究正确答案为何正确,自行总结解题策略。你会发现,其实很多题目都有其规律可循。至于作文,最好尽早着手准备,我将一个月的时间留给作文,结果发现过于紧张,未能背诵完整个历年作文库…这在考试中可能拖了我的后腿。王江涛的作文书是个不错的选择,里面的范文质量很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个涵盖广泛且深度深厚的学科,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古汉语,这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我凭反复阅读《诗经》、《楚辞》等经典,提升自有的语感和理解力;二是现代汉语,注重语法结构和词汇的积累,我会定期做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我建议通读主要作品,并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历史背景,使文学作品的解读更立体。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比较。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本质探讨,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我通常会结合具体作品去理解这些理论,使其不再抽象。中外文学史则是一个时间轴上的故事,要理清各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的兴起等。我会制作时间线,标注重要的文学事件和代表作,以此帮助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阅读和笔记,这不仅是积累知识,也是培养思考的习惯。我会对每一部作品、每一个理论进行个人解读,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学术的兴趣。
我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我受益匪浅。有时候,他人的观点能开启新的思考角度,有时则是凭解释他人的问题,我发现了自有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