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风中劲草》个人觉得很好用,比《精讲精练》更加言简意赅,知识点全面而且每个知识点旁边都有标注近几年的热点、常考点以及哪些是近几年没有考过的。政治对于文科生来说,政治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我完全是靠着高中时的那点底子去应付的。主要说以下几点:1、复习资料:《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徐之明 2012年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历年真题2、复习过程:高教出版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第一遍边看边做题,有利于梳理知识点构造知识结构体系。这个过程有点慢,但是不要着急,第一遍大概要花2个月时间。不要等新大纲出来才看政治,如果政治没有大的改革,完全可以用去年的大纲。我用的题是《徐之明 2012年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连选择题的解释都很清晰。第二遍10月-11月,背诵相关知识点,就是那些一条一条的理论,不然做问答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到底要往上写些什么,记忆的同时不要忘记持续做题,练习做问答题。第三遍12月-考前,我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做真题,真题的问答题差不多是政治大纲解析每一章一道大题,然后我就把每章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再加强了一下。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无疑是数学,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尽管我不推荐每个人都效仿,毕竟每个人的状况各有差异。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学的关键性,当专业课程分数相差无几时,数学往往是决定初试整体表现的关键。复习的核心是基础知识,我个人极力推崇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它涵盖了考点详解、章节精讲和例题剖析,应有尽有。在使用这本书时,我首先通读了一遍,边看知识点和例题,过程中以教材为辅助,碰到疑问或难题再查阅教材,这种方式可能有些反常规,但我发现效果尚可。不过,我还是建议遵循常规路径,先阅读教材一遍,仅此一遍,随后充分利用这本全书。第一轮结束后,我亲自动手重做了一遍所有例题,记录在一个练习本上,这个过程暴露了我的一些误解和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后续重点复习的精华,务必整理出来。对于《基础过关660题》,我确实完成了,且投入了不少时间。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我认为其效益有限,大约70%是基础题,其余20%-30%难度较高,或是需要特殊解题技巧,或是涉及罕见的知识点,解答起来耗时较长,适合作为扩展训练,但不宜过度沉迷。此外,我还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用于模拟测试,大约在最后一个月,我从2005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要注意的是,2007年前的题型与现在有所不同,较为过时,所以实际的真题训练可以从2007年开始。每次模拟我都严格控制时间,限定三个小时必须结束,起初总会有一两道题未能完成,但随着熟练度提高,渐渐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历年真题。主要做完型和阅读部分,每天的量不在多,关键是熟悉真题的感觉以及保持做题的状态。做完1997-2020的真题时间大约已经到了12月上旬,剩下的半个月中我做了一些模拟题,模拟题不要在乎对错,关键是保持手感,避免生疏。真题作文我没有全部都写,写了几篇有代表性的题目。作文的书写我有高中时候练习的手写印刷体,因此没有专门练习书写,书写不太好的同学可以买字帖练习一下,英文书写很好练,提高是立竿见影的。关于单词,我没有使用单词书,我之间准备过托福考试,曾经按照《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集中突击过托福单词,因此考研期间只是每天坚持保持对于单词的熟悉,每天的量为500。背单词我只有一句话:一次大量,多次反复。对于单词始终背的不好的同学,我强烈推荐看一下《17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方法操作。单词量的多寡与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气象学基础综合的核心内容包括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原理、气候学和天气预报等部分。对大气物理学,掌握气体状态方程、辐射传输、热力学平衡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些理论为理解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气象学原理则涉及风、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需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来解析实际的气象现象。
气候学的学习,需深入了解全球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这需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气候模型有一定的理解,能够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可能的情况。天气预报部分,主要涉及到天气系统的识别、发展和演变,以及如何利用气象数据进行天气预测,这部分既需理论知识,也需实践技能。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扎实的基础。理解每一个概念和公式,不只是机械记忆。结合实例进行学习。凭分析真实的气象案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再者,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重要,巩固记忆,提升解题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和其他同学交流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帮助深化理解,拓宽思路。
我在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视理解和应用,非死记硬背。我会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凭模拟实验理解大气环流模式,或者用所学的气候知识解释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我感到更有成就感,也使我对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