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主要看肖秀荣的政治强化三件套,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把知识点结合1000题过一遍。因为我看书容易睡着。政治知识点看完了后政治这块就可以以做选择题为主了,这时候可以结合风中劲草的知识点部分。题虽然全但没有针对性。肖秀荣的政治1000题做完之后,可以反复看错题。最后等肖秀荣的最后八套卷,最后四套卷,任汝芬的最后四套卷等等一系列名师的四套卷,每天做一套,保持敏感性就好了,时间腾出来给其他几科。考试前一周在疯狂背四套卷里面的大题押题。
考研数学方面:
初期,我侧重于研读李永乐的全套复习资料,并且深入阅读了主修教材超过两遍,确保完成所有课后练习。得益于大学一年级时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在这个阶段进展迅速,完成了张宇的36讲大约一半的内容。实际上,考研辅导书籍需要反复操练,遇到难题不必急于求解,可以暂时搁置,留待后期强化冲刺时再攻克。每日早晨,我会重温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回顾未完全理解的问题,深思熟虑,这是提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策略。此外,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同样被我精做了三次。并且,我还浏览了12年和13年的版本以加深理解。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的历年英语真题解析,也就是俗称的黄宝书。如果你也是处于想把英语拾起来找点感觉的话,那我推荐你需要找一本不是很难的阅读资料,不需要太深究,做一做,看看答案,但是一定要看一下解析,看一下错误原因。我当时是用的考试虫的阅读,他每个单元有四篇阅读,一篇新题型,前3篇阅读都是简单类,最后一篇是较难。也谈不上好还是不好,就只是一个练手的过渡期。至于张剑的150篇,我是不怎么推荐的。我自己是买了那个基础训练篇,题目设置逻辑倒是和真题有一点点像,可是经常会有答案很难说服人,所以我做了几个单元就没做了,他的那个提高篇,据我同学做的状态来看,就是各种考生词。。。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的真题,是从1991年开始做的吧,也算是那2000年之前的当练手,毕竟他比市面上的资料靠谱。先是做一遍,看一下正确率,然后带着看一下错误选项的原因。然后一直做到了2002年。然后就是倒回去做第二遍。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句句翻译,自己现在原文上面可是大略的写一下意思,然后对照标准翻译,在订正。这个过程其实挺耗时间的,但是有它的好处。在才开始翻译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句序什么的甚为痛苦,可是静下心来,翻个几年,你将会有大收获。还能练翻译,就不需要特地挪时间练翻译了。我在把1992-2002翻了一遍之后,再去做2003-2008,过程和上面一样,可是明显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多了,特别是到2005年之后,几乎不用怎么多写,只需要把一些长难句写粗来,而且翻译的正确率上去了,做阅读看答案也好理解多了。我是特地留了最后三年没做,想要最后一个月测评的。这一遍做完,你会发现第一遍做的答案自己完全没有印象,所以放心大胆的做真题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分析题目,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是什么错误。同时也要分析文章结构,分几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这一遍做完后,就开始做第三遍,文章大略看一下就很容易有框架了,继续做。其实,要是认认真真每天进行这些工作,在家上背单词,其实做完这些的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早点做真题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遍我就是读真题,大声读粗来,一边读一边想着文章结构,就会有很大的阅读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在最后一个多月主攻作文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掉阅读,因为那个时候怎么的怎么的对真题也比较熟了,再不济每天也得读个一两年的真题。我的这个准备过程是比较耗费心力且短期没什么华丽提升的,但是从身边同学和我的准备和最后分数来看,还是有点效果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的核心在于理解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需掌握晶体学基础知识,包括晶格类型、晶胞参数计算以及衍射图案解析。理解这些知识帮助预测和解释材料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我经常凭绘制和分析晶体结构来深化理解,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模拟实验,使理论知识更为生动。
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也是重点。从粉末冶金到溶液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性,需理解其原理并熟悉操作步骤。我在学习这部分时,尽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研究论文中的具体实验过程,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工艺的优缺点。
再者,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和磁学性能是另一个关键领域。这要求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我习惯凭做题来强化记忆,也参与了一些相关的仿真软件训练,如Matlab或COMSOL,以提升我的实践能力。
材料的老化、腐蚀和失效分析同样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涉及环境因素对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理解这些有助于在设计新材料时考虑到其长期使用性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定期复习和总结,制作思维导图以梳理知识点,积极参与讨论组,与同学们共享学习心得和难题解决方案。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也是提升理解和拓宽视野的有效方式。